小D妈妈:家长的“分离焦虑”更值得重视,奥斯卡动画《包宝宝》:比起小孩

文章纯属原创 , 版权归本作者所有 , 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
最近一些年来动画短片流行起来 。 记得我看的第一部动画短片《包宝宝》 , 已经获得了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 。 这部动画片有着浓浓的中国元素 , 作为皮克斯历史上第一部由女性执导的动画短片 , 而且还是一名华裔女导演石之予导演的 。 看到华裔导演的中国风迪士尼动画短片获得奥斯卡动画片的时候 , 心里有些些自豪 。 但同时也有份深深的担忧 , 因为我在那里看到中国式家庭教育的问题 , 尤其是中国家长较为严重的''分离焦虑'' 。
小D妈妈:家长的“分离焦虑”更值得重视,奥斯卡动画《包宝宝》:比起小孩
文章图片
分离前的和谐共生 , 快乐又短暂
动画片中的中年妇女是位空巢老人 。 一天早晨她做好美味的包子后 , 端上两笼到餐桌上 , 一笼给老伴 , 一笼给自己 。 老伴看着电视 , 囫囵吞枣地吃了包子之后就拿着公文包匆忙离开了家 , 没有和自己说一句话 , 也没有告别 。 门砰的一声关上了 , 女人的脸上神情更加失落了 , 周围的灯光也暗了 。
正吃着最后一个包子 , ''哇''地一声吓了女人一跳 , 原来包子成了包宝宝 。 女人看着这位可爱的包宝宝 , 立刻抱了起来贴在脸上 , 露出了一脸幸福快乐的笑容 。 包宝宝哭 , 这位母亲就安抚喂宝宝吃肉;包宝宝笑 , 母亲就和宝宝一起笑 。 母亲开心地带着包宝宝去买宝宝喜欢吃的东西 , 宝宝开心地在母亲的怀里笑 。 宝宝长高一些 , 母亲就开心地给宝宝量高度 。 他们还一起打太极、做饭 。
这位孤独的女人就不再孤独 , 整天整天都是快快乐乐的 。 有着包宝宝 , 这快乐就可以一直存在 。 包宝宝因为没有长大 , 所以需要妈妈的照顾和陪伴 。 在心理学上 , 这是一个正常的共生期 , 这种需要与被需要 , 将子女和父母暂时绑定在一起 , 是一段和谐共生的时光 。
但是这段时光是短暂的 。 就如龙应台所说:''父母子女一场 , 就是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 ''
小D妈妈:家长的“分离焦虑”更值得重视,奥斯卡动画《包宝宝》:比起小孩
文章图片
包宝宝开始成长对抗 , 开始分离焦虑
【小D妈妈:家长的“分离焦虑”更值得重视,奥斯卡动画《包宝宝》:比起小孩】随着包宝宝长大 , 包宝宝开始想有自己的生活 。 街上买菜的时候 , 它看见路人在玩好玩的 , 就想跟过去看看 , 妈妈很着急立刻扔下手中的菜去抱住宝宝 , 怕宝宝受到任何一点伤害 。 正一起打太极的时候 , 宝宝想去跟旁边的小朋友一起踢足球 。 宝宝宝头被踢遍了 , 也并没有哇哇大哭 , 但是妈妈很着急地跑过去阻拦球踢到宝宝身上 。 包宝宝和朋友打电话 , 妈妈想知道宝宝在做什么 , 宝宝一把把门关上阻止了妈妈的''关心'' 。 妈妈做了一桌好菜想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 但是宝宝就出去和朋友玩 。 妈妈伤心地一个人把桌子上所有的菜都吃了 。 灯光再次灰暗 , 空气再次安静 , 妈妈的内心也是灰暗的、寂寞的 。
妈妈很伤心宝宝离自己越来越远 , 宝宝因为外面世界的新奇与热闹并不会因为与妈妈分离而感到焦虑或者不开心 , 还越来越烦躁妈妈的亲近和关心 。 相反 , 妈妈因为宝宝的越来越远自己的快乐就减少 , 寂寞就增倍 。
小D妈妈:家长的“分离焦虑”更值得重视,奥斯卡动画《包宝宝》:比起小孩
文章图片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认为 , 6个月至2岁期间 , 孩子的自主意识就会增加 , 什么都想自己来 , 他们开始会爬、会走 , 会自己吃饭 , 也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 , 亲子关系就开始进入分离期 。 或许很多家长没有发现 , 但你会发现这个时候孩子常常会说''我不''、''我自己来'' , 这就是他们自主意识萌芽的表现 。 只不过 , 他们还不能独立出去接触外界 , 所以我们比较少能感受到孩子的分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