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孩提生活:端坐书堂中,戏蝶阡陌里,不言苦乐笑人间( 三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木制品主要是各种手工雕刻制作的动植物模型、人物模型、刀剑模型以及设计精巧的其他玩具 , 许多益智和运动游戏中的游戏辅助也多是木质 , 诸如拨浪鼓、蝈蝈笼子、七巧板等 。绣制品主要是造型生动的各色荷包 , 尤其是端午用以辟邪驱毒的香包 , 深受儿童喜爱 。就连童手球游戏主中玩耍的抛球和拍球 , 都是是"团絮而成 , 绕之以线 。"有些还带有彩穗 , 形同绣球、彩球 。
儿童玩具中最精彩的是陶瓷玩具 , 这与唐宋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密切相关 。陶瓷类的古代儿童玩具有造型生动的人物动物模型 , 更有可以直接玩耍的铃、哨、球等 , 不仅造型精巧 , 青绿、黄褐、透明等釉料使得这些玩具更加形象优美 。
■古时孩提生活:端坐书堂中,戏蝶阡陌里,不言苦乐笑人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古代儿童的苦与乐
古代儿童亦有纯真稚拙的本色 , 亦充满奇幻的想象力 , 诗歌中常能见到他们娇憨纯真的欢乐形态 。《稚子弄冰》中 , 孩子用丝绳把铜盆里的坚冰穿起来当锣敲 , "敲成玉磐穿林响 , 忽作玻璃碎地声" , 充满了玩冰游戏时的纵情欢乐;妙想 。《幼圃》中"稚子落成小金谷 , 蜗牛卜筑别珠宫" , 稚童发挥想象 , 将庭院中的一方石中间挖空后又用土填实 , 栽上花草种上蔬菜 , 筑成一方乐园 。
无论是独自一人还是结伴成队 , 他们总有新奇的游戏方式 , 似乎无论何处他们都能展露笑颜 。然而 , 古代儿童的喜乐悲欢总是不可避免的受到成年人世界的影响 。李白受召入京时"呼童烹鸡酌白酒 , 儿女嬉笑牵人衣" , 父母的愉悦亦牵绊着古代儿童的喜悦 。李商隐诗作中描述古代儿童专心学习时的场景 , "曲躬牵窗网 , 略唾拭琴漆 。有时看临书 , 挺立不动膝 。"其中不减玩耍时的恣意欢快 , 更多的是面对师傅和学习时的端正谨守 。
古代社会环境对儿童的生活影响最为突出 , 生平盛世中的他们受父母庇佑 , 衣食有依 , 可纵情玩耍 , 轻快欢愉 。而在战乱或是饥寒交迫的窘境中 , 欢乐亦是一种奢侈 , 更多的是过早的承受世间的苦难 。在众多诗人笔下 , "妇姑荷革食 , 童稚携壶浆"的贫苦儿童早早地便懂得生存之不易;"田夫抛秧田妇接 , 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笠蓑是甲 , 雨从头上湿到胛"中的儿童已知劳作之苦;更有有"布袅多年冷似铁 , 骄儿恶卧踏里裂""厚禄故人书断绝 , 恒饥稚子色凄凉"的穷困之苦 。
■古时孩提生活:端坐书堂中,戏蝶阡陌里,不言苦乐笑人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慈幼需要的传统
中国自古便有爱幼护孤的仁爱思想 , 古代亦有道德观念和法律制度来保障古代失恃失怙的儿童的生活 , 尤其是儒家思想的熏陶下 , 亦受佛教思想的传入的影响 , 慈幼恤孤的传统深入中国古代礼法之中 , 亦受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形态造就古代社会中慈幼恤孤文化的特色 。在中国古代 , 国家是家的延伸和扩大 , 拥有普天之臣、率土之滨的君主就是全天下人的家长 , 慈幼恤孤是"安抚子民 , 哺育百姓"的行政策略中的重要内容 。
并且在儿童是古代每个家族延续的源泉 , 受古代宗族香火延续观念的影响 , 抚养照顾失恃失怙儿童的责任主要由宗族承担 。这种伦理政治和道德号召下的父权主义家长式的慈幼恤孤的仁政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古代失恃失怙儿童的生活 。
■古时孩提生活:端坐书堂中,戏蝶阡陌里,不言苦乐笑人间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此外 , 古代亦有宗教救助发挥慈幼恤孤补充作用 。主要是唐宋时期及以后的佛教寺院中设置的福田院 , 用以收养孤儿、乞儿 。佛教寺院的福田院经济来源有多是官府供给、官置本钱的利息、寺院收入以及信众的供施等等 。这种慈幼需要有一定社会力量的参与 , 虽然没有形成普遍的社会公益和慈善 , 却是古代失恃失怙儿童的一层保护屏障 。结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