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咖啡之翼停牌——是“腾飞”还是“折翼”?「新三板的人和事系列专题(五十三)」( 三 )


2019年6月份 , 咖啡之翼宣布收购“莱杯咖啡”布局智能自动咖啡机 , 也是近年来咖啡之翼最大的投资 , 或许尹峰将此看作再一次扭转局面的“赌局” , 压下手上全部筹码 , 希望再次出现如17年的转亏为盈 。 收购完成后 , 双方设备将统一使用咖啡之翼品牌 , 旗下智能咖啡机数量将上升至近四千台 。
笔者看来 , 这一波收购未必能给咖啡之翼带来想象中的收益 。 不同于17年 , 如今有太多企业希望从中分一杯羹 。
2018年时 , 无人咖啡机曾是资本的宠儿 。 咖啡零点吧、友饮咖啡、小咖、易咖、友咖啡、coffee now、星咖7家自助咖啡机品牌都获得融资 。 但18年后 , 上述企业均未见进一步融资动作 , 随着无人零售热度的消减以及瑞幸咖啡、星巴克等咖啡门店的不断扩张 , 无人咖啡机的相关话题 , 似乎也在退出人们的视野 。
不得不注意的 , 自然是风头最盛的瑞幸咖啡 , 短短两年便开出了4500家门店 , 一路烧钱、新作不断 , 誓要与星巴克叫板到底 。 19年将目光投向无人咖啡机和无人售卖机 , 试图打入“无人区”市场 。
此外 , 雀巢中国也推出了“办公室咖啡馆(Nescafe Office Cafe)” , 并正在借助与星巴克的全球咖啡联盟加码办公室咖啡市场 。
另外 , 可口可乐在巨资收购Costa之后 , 也将自助咖啡机圈定为五大重点业务之一 , 并且列入“提速发展”的名单上 , 但暂时不清楚该业务在中国的扩张计划 。
虽然无人咖啡机目前来看依然有较大的投放空间 , 但无人咖啡机市场的问题并不在于缺乏点位 。 问题在于该细分市场本身所存在的激烈竞争与越来越小的盈利空间 , 越来越多的快消品牌在入局即饮咖啡饮料市场 , 便利店咖啡则是在性价比上不断提升 , 品质和价格与无人咖啡机相差无几 , 无人咖啡机的盈利空间和竞争力不断被压缩 。
同时 , 可能还存在饮食安全、机器维护和饮食习惯的问题 。
首先 , 饮食安全 。 无人咖啡机中的咖啡豆牛奶等原料品质、贮藏手段和咖啡机维护清洁等涉及饮品安全问题是否能保障 , 原料品质问题一方面需要采购的选取 , 另一方面是成本的衡量;贮藏手段则关乎无人咖啡机的设计 , 不同于手工咖啡能通过制作过程中发现原料可能因贮藏导致的变质 , 或许该问题能通过技术的进步得以解决 。
再者 , 机器维护 。 咖啡机的维护既包括可能出现的机器故障、维护人员专业性和维护速度等问题 , 同时包括清洁问题 , 必须考虑咖啡机的清洗频率、清洗手段和监管力度 , 这些都将进一步增加无人咖啡机的成本 , 也会涉及饮品安全问题 , 如果这些问题无法解决 , 那么无人咖啡机也自然无法长久 。
最后 , 饮食习惯 。 饮用咖啡仍未在我国人们生活中形成习惯 , 更多的是作为功能性饮品 , 对于一些人来说还可能带来不适反应 , 既不像茶文化的源远流长 , 也不抵不住奶茶文化背后的新一代“丧文化”冲击 , 几乎在所有咖啡店里都能看到奶茶或果茶等非咖啡类饮品 。 如果无法形成真正的饮咖啡习惯 , 无人咖啡机的过度投放的结果 , 可能只是极短时间内的尝试和兴起 , 随即便转瞬消逝 , 空留那一台台“无人”咖啡机 。
除了收购“莱杯咖啡” , 2019年咖啡之翼的大动作 , 可能是尹峰再次回归《非你莫属》 。 先不说《非你莫属》热度和收视都已大不如前 , 尹峰回归是希望用同样的人设再次“引爆”热度 , 为自己和公司赢得知名度吗?类似的套路再用是不可能奏效的 , 近些年来人设的崩塌所带来的反噬效果更是显然 。 即便能增加一些曝光率起到宣传效果 , 以观众越来越“健忘”、时常只记住坏事而不记好事的特性 , 又哪来的信心从中获利 。
也许尹峰清楚这些种种 , 但是仍然做出这一决定 , 或许是背后有更为深层的收益 , 或许是只能“放手一搏” , 也可能是自信满满 , 为上市顺便做个宣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