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刘九庵: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 三 )


所以在鉴定书画上 , 就有一个以什么为主的问题 。 我们知道以上这种情况 , 就应知题跋只能作为辅助参考 , 而应以其作品真假为主 。 米芾自己的作品 , 也被后人一再临仿伪冒 。 米芾楷书相当少 , 而多写行书 , 草书迹不多见 。 每一位名家皆有自己的特点 , 在鉴定其作品时应注意并掌握这些特征 。 米芾著有《书史》《画史》 , 论述前人的书法和绘画名家的作品 , 是现今鉴定书画不可缺少的参考书 。
『历史研究』刘九庵: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
文章图片
仿
“仿”与我们今天习用的概念不同 。 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中提到“仿” , 它是指见过真迹作品 , 仿其笔墨风格 , 或仿写古人字体 , 其实就是仿效其特征 。 “仿”与“临”“摹”都有明显的区别 。
绘画上题写仿某某人 , 仿宋人或元人款的 , 明代早期以前都很少见 , 但明代中期以后的作品 , 大都写有这种字样 , 并作为一种时尚 , 成了一个时代的标志 。 仿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 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 。
最初的仿作据文献记载 , 唐人李怀琳仿前人法书作品 , 都是落别人款的 , 或唐人 , 或唐以前名人款字 。 但是李怀琳的仿作不论是落什么人的款 , 其字体完全就是他个人的面貌 , 而不是仿谁的字就像谁的字 。 偶尔像一些 , 也仅仅是有些意思而已 。 其实只是借别人的名写自己的字 , 正如《书林藻鉴》载李怀琳书画“假他人之姓名 , 作自己之形状” , 这是最早期仿品的特点 。
宋元时期 , 有些富藏名人书画作品真迹的鉴赏大家 , 仿某人笔意、书法特点创作了一些作品 。 这些作品与原作并不一定像 , 但其书法、笔法又确为该原作者之特有 , 而这些作品一般都落被仿者的款 , 不落仿者的款 。 这种仿作 , 其实也是一种学习前人、学习传统的做法 。 这种“仿” , 自然与临摹有着很明显的区别了 。
例如宋高宗赵构即曾仿过多人的作品 , 目前存世虽很少 , 但仍可确认其为仿作 。 北京故宫博物院现存一卷赵构仿李邕(李北海)的法书作品 , 书后即落李邕的款 , 而今确认是赵构所仿 。
明代中期以后 , 在作品中题写仿某某的开始渐多 , 以至发展到每作必写仿某大家或名家 , 一般都是落自己的名款 。 但其中也有不同的情况 , 如沈周(沈石田)作品常题有仿董、巨等字样 , 他确实收藏有董、巨等人作品 , 能时常欣赏 , 以至模仿其画法笔意 。 而些小名 , 甚至无名的作者 , 在作品中也常写仿某某 , 其实 , 他并未见到过这些大家原作真迹 , 只是用这种方式以证明自己看到的真迹多 , 收藏富 , 借此提高自己的声誉和身价 , 以求获得更高的经济价值 。 这些人的所谓“仿” , 既不像 , 又不懂 , 只是借“仿”之名罢了 , 早已失去了“仿”的意义 。 这些作品时代较晚 , 比较容易鉴别 。
『历史研究』刘九庵: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
文章图片

代笔是古代书画作品中的一种现象 , 两宋以来多有其事 。 代笔有两种 , 一种只代一部分 , 犹如合作 , 就是书画家本人作一部分 , 另一部分由代笔人完成 , 而落款是书画家本人的 。 另一种是作品全由代笔人来作 , 仅落款是由被代书画家来书 。
代笔 , 一般是无名的代有名的 , 小名的代大名的 。 被代与代者之间多是师生、父子关系 , 如苏轼、米芾父子 , 金农与罗聘等 。 风格相似 , 较熟悉的人代笔较多 , 故亦难辨真伪 。
代笔之原因一般多是因本人名气大 , 慕名而来求作品者众 , 但本人书画中有不擅长的题材或内容 , 只有请别人代书代画 , 成为代笔 。 代笔多为应酬之作 , 但也有代得极好的 , 自可乱真 。
既有代笔 , 就存在鉴别的问题 。 鉴别的方法很多 , 但关键仍然是熟悉书画家本人的风格特点、行款变化及习惯等 。
代笔最多的要算是明人董其昌 , 因董其昌不擅长画舟桥、人物、建筑题材的作品 , 常请人来代笔作画 。 启功先生有《董其昌代笔人考》 , 共有七人为董其昌代笔 。 其中代笔最多 , 得到董其昌认可 , 且现存有实物证据的就是沈士充(子居) 。 只有沈士充代笔的画 , 董其昌是要亲自落款的 , 其他人的代笔 , 董其昌较少落款 。 董曾自言:“题楷书款的(小楷书) , 才是亲笔 。 ”董其昌楷书功力很深 , 多写颜体 , 凡有楷书“其昌”款的作品 , 也就是董其昌最满意的作品 。 现存有六七件楷书款的作品 , 可算是董其昌的精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