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刘九庵: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 二 )


唐人摹王氏一门法帖 , 亦称《万岁通天帖》 , 内有王羲之《姨母帖》《初月帖》 , 王献之《廿九日帖》等 。 据岳珂跋:“案《唐史》 , 则天后尝访右军笔迹于王方庆家 , 方庆进者十卷 , 凡廿八人 , 惟羲、献见于此帖 。 则天命将尽拓 , (摹)本留内 , 原本归还王氏 。 ”此帖钩摹之精 , 岳氏称为:“态备众妙 , 摹逼天真 , 亦非他帖可拟 。 ”此帖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
法书摹品有时是一件作品有多幅摹本 , 其中又分为“母本”和“再摹本” 。 “母本”的特点是先双勾 , 再填墨 。 其勾笔、直笔、填笔 , 慕得天衣无缝 , 一毫不差 。 “再摹本”的特点就是从“母本”上摹下来的 , 只得其形而失其神 。 至于摹制的方法 , 唐代鉴赏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论画体工用拓写》中有详尽具述: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 , 用法蜡之 , 以备摹写 。 古时好拓画 , 十得七八 , 不失神采笔踪 。 亦有御府拓本 , 谓之官拓 。 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 , 拓写不辍 。 承平之时 , 此道甚行 , 艰难之后 , 斯道渐废 。 故有非常好本 , 拓得之者 , 所宜宝之 , 既可希其真踪 , 又得留为证验 。
宋代太宗(赵光义)徽宗(赵佶)更出御府所藏法书真迹 , 摹拓刻版于禁中 , 成《淳化阁帖》《大观太清楼帖》等 , 都是大规模的摹制拓版了 。
以上临摹作品 , 或于摹本上书摹者姓名故事 , 或摹后原本归之藏者 , 都是为留副本鉴赏 。 然而 , 还有些摹品可称为“暗摹”或“偷摹” , 就包含作伪谋利的成分了 。 东晋时书家张翼 , 擅长仿作王羲之的书体 。 南朝梁虞穌《论书表》载:“王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 , 帝使张翼写效 , 一毫不异 , 题后答之 。 羲之初不觉 , 更详看乃叹曰:小儿几欲乱真 。 ”似已达到形神兼备的程度了 。 南朝齐王僧虔说:“康昕学右军草 , 亦欲乱真 , 与南州惠式道人作右军书货 。 ”这样看来 , 右军在世时 , 已有人仿效他的笔迹出售去谋利了 。
然而古代传世的名作巨迹 , 要摹制得形神毕肖 , 神完意足 , 就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和精纯的技法 。 即深刻体会原作的用笔用墨等特点 , 作细致的观察 , 所谓“察之贵精 , 拟之贵似” , 此乃摹拟书画的要诀 。
故宫博物院藏有米元章《苕溪诗卷》 , 卷尾有几个字残佚了 , 在修裱过程中经郑竹友先生摹补 , 使这件文物整旧如新 。 郑先生在摹补过程中 , 曾提出摹字时要“稳”“准”“狠” , 即执笔要稳 , 落笔要准 , 行笔要狠 。 就是胸有成竹后 , 毫不犹豫地下笔 , 达到神韵落笔 。 这样 , 才能使摹品产生形神兼备、生动自然的效果 , 符合古人所谓“下真迹一等”的评价 。
『历史研究』刘九庵:谈中国古代书画鉴定
文章图片
宋·米芾《苕溪诗》卷

临 , 就是在熟读原作面貌的基础上 , 临写作品 。 方法是置原作于面前 , 或悬诸壁间 , 视其行势而临之 。 临本之利弊 , 虽多得古人笔意 , 却易失其位置 , 常常是得其神而略其形 。
“古人临帖 , 但师其意 , 未尝刻舟求剑也 。 右军兰亭 , 自唐宋以来书家无不临之 , 各不相似 。 ”临作最为盛行是在宋代 , 多临晋唐人的法书 , 但也临苏、黄、米、蔡四大名家作品 , 许多杰出的书画家多善于临作 。
例如米芾善临古帖 , 其水平极高 , 自能乱真 。 米芾的字是集古人字迹 , 早年米芾遍临晋唐墨迹 , 晚年得入晋唐堂奥 , 所临前人作品 , 多不落自己的名款 , 时人则以前人真迹称之 。 其所临二王的作品最多 , 且最像 。 目前存世的一些称为二王的作品 , 其中就有米芾的临品 。 因为临得非常好 , 形神毕肖 , 后世一直都称为王的真迹了 。 例如目前存世的王献之《中秋帖》、颜真卿《湖州帖》似都为米芾所临 。
有关米芾临二王作品被作为二王真迹事 , 在米芾当时已被发现 , 并留有记载 。 据说米芾的好友王晋卿 , 曾将米芾所临王献之的字 , 移接于前人题王献之作品的题跋之前 , 同时又请当时的人 , 将此米临当作王献之的作品真迹来題跋 。 这样既有前人题记 , 又有当时人的跋语 , 只从题跋上看 , 就会误以为是真迹 。 此作品如果流传到现在 , 我们相信题跋 , 那么就会定为王的原作而其实是米芾所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