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探究石楼攻坚(讲述·特别报道)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是:探究石楼攻坚(讲述·特别报道)

编者按:“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剩余脱贫任务从数字上看不算多,却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拿出决战决胜的态度和举措,确保深度贫困县全部如期脱贫 。
为坚决打赢深度贫困县脱贫攻坚战,各地干部群众铆足干劲,扶贫产业链条加快延伸,兜底保障网越织越密……为此,本报采访人员数次走进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驻村调研,实地走访,探究石楼如何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 。
谷雨前后,村民们忙着种瓜点豆 。在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前山乡不远处,黄河奋力甩出一个“U”形湾,河岸两旁的绝壁,在千百年来风削水刻的作用下,像被鬼斧齐整切下一般,坚毅挺立着 。今年雨水充足,前山乡贺家洼村的人们,看到了丰收的希望……
石楼位于吕梁山西麓,背靠黄河 。地名的由来,有“通天山石叠如楼”的说法 。前些年,当地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石楼一度陷入生态和贫困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 。全县12万人,2014年贫困发生率接近50%,相对于吕梁这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可谓“困中之困” 。这样一个工业基础近乎零的老区县,如何摆脱贫困?为此,采访人员深入一线调查 。
产品不放松,高品质严要求
“创业路不好走,究竟咋样能做成”
在4月8日石楼县举行的青年创业项目评选会上,已是评委的张云感慨万千……一个念头反复冲击着他:“创业路不好走,究竟咋样能做成?”
回望走过的路,曾经的历练化为当下开拓前行的底气 。几个月前,张云领衔的“一碗粥道”刚拿下4000万元的订单 。他说,创业项目这么多,自己能撑下来太过幸运,没有理由不去带动更多的人攻坚克难 。
他记得:三年前的自己,刚过而立之年,头发就“一把一把掉” 。本想做点红枣收购和碾米加工,场地建了一小半,投入100多万元后,合伙人撤了资 。干吧,资金不足;不干吧,砸进去的钱半点响动都没听着……
他依然清楚记得:两年前的一个晚上,当时团中央刚来石楼包点扶贫的工作队队长孟利和他碰撞出了“火花” 。孟利是个坦率人:“你看看碾米企业在吕梁有多少个?粗加工企业能活下来的又有几个?”张云大腿一拍:“我也犯嘀咕,同行竞争的事,咱不能干!”
说这话时,张云心里已经有了主意 。面对这个新来的工作队队长,他毫无保留:“我在超市站了两个钟头,发现谷类精细深加工产品有9个人过来买,一买就是几百块 。我想入这行 。”几个晚上的交流后,孟利帮他拍了板,“一碗粥道”就此问世 。
这一场春雨,把黄土地的绿意彻底浇了出来 。沿着国道拐进一条山路,开上弯弯曲曲的半山腰,张云的小杂粮精细加工厂便藏身于此 。和最初的窘迫不同,扶贫队先后协调周转金、集体资金近200万元,“可解了燃眉之急” 。加上消费扶贫返还的资金,张云短时间内摆脱了欠账困扰 。
“除了直播带货,我去年还上了综艺节目,现在每天都有上百单 。”张云摸着脑袋嘿嘿笑着,黄土人的憨厚写在脸上:“沾了扶贫队的光,给我介绍了几个大客户 。”
【#石楼#探究石楼攻坚(讲述·特别报道)】跟着直接“沾光”的还有村民们 。46岁的裴沟乡杨家坡村民靳凤明现在帮张云收杂粮,“从贫困户手里收,单价比外面高 。”靳凤明翻遍了周边乡镇的库存:县里26万亩红枣和10万亩小米,就像“闪着光”的宝库 。
时下的主力产品有核桃黑芝麻黑豆粉、红豆薏米粉等,至少三四十元一盒,但产能一天只有2000多盒,这和张云坚持不愿意用更便宜、产能更高的膨化工艺有关 。“膨化工艺生产的产品营养成分少了很多 。”张云说,他们坚持用低温烘焙,还用更健康的铝膜包装 。
张云始终牢记孟利说的一句话:哪怕只有一条生产线,也不能放松品质要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