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楼#探究石楼攻坚(讲述·特别报道)( 二 )


问号变冒号,贫困户上了道
“同样是种地,差距咋这么大”
黄河边的盘山路崎岖复杂,即便是熟路的“老司机”,开起车来也得十分小心 。这条复杂的山路,仿佛阻隔了县城和外面的世界 。
64岁的贫困户曹海燕住在县里,干起活来气力充沛 。三年前种的花椒树已有齐腰高,休息时,曹海燕会用手拨弄枝上的嫩芽 。不远处,成群干枯的老枣树立在山河间 。黄土地和黄河,见证着一茬茬新生与逝去的交替 。
过去的石楼红枣连片种植,随着近年价格一路下行,卖价都赶不上运输成本,产业化、规模化反而导致“尾大不掉”,种植结构的调整迫在眉睫……
刘彩红不知不觉走进了这个转折 。18岁离家的她,干过保姆、摆过地摊,后来靠着服装生意在省城立足 。近年来,电商对实体店冲击较大,她又萌生了转行的想法 。2017年,她去陕西转了转,“我们种红枣,人家种花椒,同样是种地,收入差距咋这么大?”随后在老家召开的引才恳谈会上,刘彩红回乡创业的激情被点燃了:详细了解过花椒产业后,她觉得这个活,能干成 。
问号成了冒号,刘彩红风风火火上了道 。在村里流转了350亩地,“黄河兴农合作社”挂牌成立 。她住回了三眼窑洞,炕头垫个红毯子,枣枝在灶下噼里啪啦作响 。天天上山爬塬,她30多万元的吉普车被剐得面目全非 。创业的艰苦才刚刚开始……
真正的难,还在种植 。“有些跟头必须要栽过才知道 。”2018年头一年,她按学来的方法“大苗栽水地、小苗栽旱地”,结果小苗全军覆没 。“小环境很重要,同一个村坡地和梯田地的栽法也不一样 。”几年摸爬滚打,刘彩红俨然成了专家:从完善上下游入手,不仅建立起无刺花椒苗基地,还与研究院所合作,尝试生产花椒药膏、泡脚料等高附加值产品 。
“现在的花椒价格好,盛果期亩产达200多斤,能卖8000元 。”刘彩红带动了38个贫困户,曹海燕就按亩承包着10亩花椒栽种和管护,每年跟着干5个月,“能挣个一万四、五” 。在“女汉子”刘彩红的带动下,前山乡已推动1万亩地转种花椒 。
供给侧发力,“零工业”成优势
“贫穷但不消极,缺钱但有办法”
产业扶贫是脱贫的重要抓手,而返乡创业的人则成了产业扶贫的鲇鱼 。他们有资金、有整合能力,也有回报乡亲的热忱 。孟利说,抓住了牛鼻子,就抓住了脱贫的关键 。
越来越多的人回来了 。当地优秀返乡青年项目就有20多个,撬动了2000多万元的资金总量 。“石楼很小,是产业小县、人口小县,但石楼又很大,能装下所有青年回乡创业的梦想 。”孟利等人发挥团中央驻村工作队的组织优势,在品牌、资金、电商培训等方面下了大力气,帮助回乡青年实现梦想 。
最近回来的房元锋想打造一个“小生态圈” 。他在自己流转的山地上,重建了高标准的民宿窑洞,菜地里应有尽有,周边还养了700只鸡 。房元锋精准把握着“1亩60只”的自然承载临界值……“等民宿成型了,小生态圈建好了,鸡蛋过关了,周边贫困百姓都能跟着挣到钱了,自己也能脱贫致富 。”
高品质、深加工、产业链,这些关键词成为石楼脱贫的良方 。“用生态康养的发展理念来看,绿水青山和优质小杂粮反而成全了这片‘净土’的后发优势 。”石楼县委书记油晓峰说 。
“贫穷但不消极,缺钱但有办法” 。这些青年们可能没意识到,在他们参与脱贫和创业的过程中,也悄然进行着对石楼农业生产端的供给侧改革 。
石楼脱贫了,贫困发生率从54.76%下降到0.31%,林草覆盖率达46% 。“乡村振兴的格局也像‘铺路’,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脱贫致富也就水到渠成 。”油晓峰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