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长白山下唱新篇——吉林延边州脱贫攻坚观察

新华社长春6月2日电题:长白山下唱新篇——吉林延边州脱贫攻坚观察
新华社采访人员陈俊、宗巍、金津秀
春耕已过,长白山下,海兰江畔,树绿苗青山花红,处处生机盎然 。50多年前,一曲《红太阳照边疆》让全国人民感受到了延边各族儿女建设边疆的昂扬斗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各族群众接续奋斗,奋力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了所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
传统味道依旧日子更加富足
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道路干净,院落整洁 。朝鲜族村民朴春子从一尘不染的厨房搬出小桌子,摆上一碟碟盛着辣白菜、大酱、牛肉、明太鱼的漂亮盘子 。她说:“生活还是离不开大酱汤的味道,但日子早已翻天覆地,更加富足 。”
触动朴春子味蕾的记忆,也展现在延边博物馆内一张张历史照片上 。牵着耕牛犁地、挽着裤腿插秧、手拿镰刀收割……历史记忆串联起开垦荒田到摆脱贫困的时代变迁 。延边州214万多人口,朝鲜族占了36.3% 。作为吉林省两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延边州8个县市中曾有4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底,贫困发生率高达29% 。
变化始于一项项精准扶贫措施的推进 。汪清县桃源小木耳产业园宽敞明亮的车间里,智能机器人忙着搬运菌包 。汪清地处长白山林区,历史上有“黑木耳千担县”之称 。然而,过去小作坊式生产多,质量参差不齐,好资源没有换回好收益 。
近年来,汪清一步步建立起45个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逐渐跻身国内黑木耳高端市场,木耳卖到北上广,村民人均年增收三四千元 。在龙井市东盛涌镇勇城村,在当地龙头企业扶贫项目带动下,村民刘景义养的黄牛销售给酒店,每公斤黄牛肉能卖到150元;在安图县新合乡,“森林黄金”桑黄在热气蒸腾的大棚里生长,每公斤至少卖六七百元;在龙井市三合镇天佛指山,每到松茸采摘季,日本、韩国客商就纷纷涌入下单采购 。
暖阳照着透着富足的农家院 。朴春子坐在大炕上,望着院子里棚膜下的一畦畦愈发油绿的蔬菜,盘算着又一个丰收年 。
歌声唱响50余载接续奋斗更豪迈
《红太阳照边疆》唱响50余载,“引水上山岗”就发生在今天的和龙市崇善镇上天村 。当年,人们利用“倒虹吸”原理将图们江水引上高出水面60米的山顶平原,浇灌出肥沃稻田 。村支书朴东变说:“上天村的大米近年来打响了品牌,卖上了高价 。我们还不满足,正在探索农村电商、大酱加工、乡村旅游等产业 。”
在和龙市南坪镇柳洞村,“85后”金浩大学毕业后主动回村,带领乡亲种植五味子、搞民宿旅游,为村里建起篮球场、门球场,使家家用上抽水马桶,让老年人中午也吃上营养餐;在图们市月晴镇水口村,连续干了23年村支书的金光秀,在退休前的这个夏天,忙着稻田插秧,忙着为返乡村民谋项目,更忙着为村委会的年轻人手把手传授本领经验;在汪清县天桥岭镇天平村,一心想“做点事”的第一书记伊学义,索性把妻子接到村里,夫妻搭档助脱贫 。
地处祖国边疆的延边,脱贫不是孤军奋战 。2016年10月,宁波与延边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22家浙企陆续落户延边 。以“共享稻田”消费扶贫项目为例,两年间宁波鄞州在和龙认领了1.4万块稻田,带动2000多贫困人口增收 。
2019年4月,和龙市、龙井市、图们市摘帽,今年4月安图县和汪清县摘帽 。2016年以来,全州共有304个贫困村出列,2.9万户、4.9万人脱贫,各族群众站在了新的起点 。
花开别样红“丝路”通天下
【脱贫长白山下唱新篇——吉林延边州脱贫攻坚观察】冰雪中绽放、山砬上更艳的金达莱,象征着朝鲜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
龙蒲高速公路大桥下,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朝鲜族村庄——“金达莱”民俗村,如今成了网红打卡地 。炒年糕、冷面,长鼓舞、伽倻琴,这些朝鲜族特色项目去年吸引国内外游客超过40万人次 。村民李月顺的家改成民宿,每年多挣四五千元 。“种了大半辈子地,没想到如今成了‘房东’ 。”她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