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渝前传:抢公章前的爱情

俞渝前传:抢公章前的爱情
文章图片
作者:严月茹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俞渝前传:抢公章前的爱情】1965年的春天 , 重庆已经开始有了热意 , 一对热爱读书的夫妻在啼哭声中迎来了他们的女儿 。 名字里被烙刻下城市印记的女孩 , 与“书”紧密相连的半生 , 就此开始 。
她叫俞渝 。
此时她不知道 , 1800公里之外的北京城里 , 一个不到一岁的男孩将和她在三十一年后因“书”结缘 。 男孩出生于半年前的国庆节 , 北京城里人声鼎沸 , 这注定是高调的一生 。
他叫李国庆 。
七岁那年 , 俞渝和家人来到北京 。 热爱读书的父母此时已经变成了“臭老九” , 逼仄的空间里堆满了书 , 年幼的俞渝常常担心父母会命丧书架 。 但俞渝的家就在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大院里 , 门口还有新华书店 , 那里的空间开阔了很多 , 她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泡在了那里 。
当俞渝“扎”在书店里的时候 , 李国庆正攒着一周六分的零花钱 , 变着法儿的租书来看 。 距离俞渝家不远的前门 , 有一家新华书店租书服务部 。 有的书一分钱一天 , 有的书两分钱一天 , 李国庆常常两三天就看完一本 。 为了看更多的书 , 他还去街道少年之家当管理员 。
除了与书相伴 , 童年对于他们而言 , 都是略显灰色的 。 但所幸的是 , 他们赶上了高考恢复和改革开放 。
1982年 , 俞渝十七岁 , 她考上了北外英语学院 。 也是这一年 , 费孝通在北大建立起社会学系 , 一年后 , 李国庆成了第一届学生 。 他们的距离只有五公里 。
无论在什么年代 , 学英语都不会错 。 曾经读过的中外名著在北外的语言氛围催动下开始发挥作用 , 俞渝开始对出国有了向往 , 但是怎么好玩地度过大学生活 , 是眼前要解决的问题 。
俞渝大三那年开始兼职做翻译和老师 , 时薪超过一百二 。 在香港公司教中国雇员英文 , 在美国公司教美国雇员中文 , 对于商业的灵敏嗅觉在此时开始形成 。
五公里外的燕园 , 李国庆正过得“风生水起” , 层出不穷的学生活动让他极具存在感 , 这也是直至今日 , 他一直在寻找的 。 宿舍楼的电话坏了 , 总务处长因为学生用电话谈恋爱 , 不去修 。 李国庆拍着桌子骂“你个老昏庸” 。 校医院医死了人 , 李国庆在告示栏里直接戳破 。
俞渝挣着钱的时候 , 李国庆正在想着怎么花钱 。 那时北大社会学系刚开始搞社会问卷调查 , 李国庆雇了好几个助手 , 其中一个负责每天帮他收拾一个小时 , 每月30块钱 , 那时候一包方便面3角钱 。
俞渝是理性的、克制的 , 把人的精力发挥出高效是她的目标 。 闺蜜洪晃曾在多年后评价道“俞渝就是个没有自我的女人” , 这里的“自我”不是依附于男性而丧失的自我认知 , 而是对于自己感性一面的接纳 。 只有经济独立才有精神独立 , 俞渝这么想着 。
而李国庆是浪漫的、热血的 , “铁肩担道义”曾被发挥到淋漓尽致 。 大二那年 , 他编了一本书 , 叫《社会改造之我见》 。 到了大四 , 他还是预备党员 , 李国庆哭了 , “这么多年 , 我考试从来不作弊 , 不随地吐痰 , 过马路都走人行横道 , 我就想当楷模 。 ①”
俞渝的生活没有那么多眼泪 。 1987年 , 俞渝毕业后在合资企业做翻译 , 但她没有放弃出国学商的想法 。 当跟着外交部到美国讲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时 , 她带着成绩单和推荐信 , 四处联系大学 。
俞渝在美国的街头有些焦虑 , 电话不离手地忙着申请 。 而李国庆正迎来他在北大的光辉时刻——他把崔健请到了北大开演唱会 。 如潮的欢呼声里 , 李国庆不知道 , 他的下一个光辉时刻到来 , 还要很多年 。
俞渝被奥瑞根大学录取了 。 虽然艰难 , 俞渝还是开始了在美国长达九年的漂泊 。 她靠着顽强的毅力读完了MBA 。 俞渝没有钱 , 没有工作 , 不懂计算机……就像打怪升级一样 , 她把理性发挥到极致:考GMAT , 找人补课 , 工作攒钱 。
书是那时俞渝的百忧解 。 她常常去巴诺书店 , “买什么样的楼好 , 怎么估值 , 看书;要度假了 , 要去加勒比海了 , 找书;有什么新的小说出来了 , 找书本;那个时候还没结婚 , 判断一个男朋友爱不爱我 , 找书 。 ②”那时候她不知道 ,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编写了《社会改造之我见》后 , 李国庆短暂地搞了一阵图书 , 结果亏了200万 , 导师找了个企业家帮他填了窟窿 。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经历受挫 , 毕业后 , 李国庆暂时放弃了做书的想法 , 继续他“改造社会”的理想 , 来到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 。 这时 , 他的目标是成为国师 , 跻身“影响中国的100人”榜单 。
俞渝也有偶像 , 她的偶像是杰奎琳·肯尼迪 , 一个隐忍克制但充满勇气的女人 。 这也是俞渝希望自己成为的女性 , 即使遇到再多的困难 , 克服困难那一刻迸发的女性力量 , 是最珍贵的 。 而很可能是她此生最大困难的人 , 目前已经调转了自己的目标 , 要成为“中国富人100人” 。
这一目标的转变 , 让他们离相遇更近了 。
1992年 , 俞渝在纽约大学MBA毕业 。 美国刚结束了金融风暴 , 300封求职信 , 没换来一个让俞渝满意的工作 。 几年的求学 , 她变得大胆 。 俞渝从银行贷款 , 开始自己做老板 , 给其他公司做金融咨询业务 。
1993、1994年 , 俞渝就像一台永动机 , 每天工作十四个小时以上 , 但她学会了既从投资者又从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 , 通过收购以及兼并整合后出售企业 , 俞渝为客户创造的利润累计超过一亿美元 。
此时怀揣着成为“中国富人100人”梦想的李国庆开始下海经商 , 创业内容还是老项目——图书 。 他联合北京大学、社科院、农业部等单位创办了北京科文经贸总公司 , 自己出任总经理和总裁 。
李国庆逐渐熟悉了国内图书行业版图 , 获得了第一桶金 。 但情况还是很艰难 , 他在一个中学里办公 , 每45分钟就要听到一次下课铃 。
1995年 , 俞渝三十岁了 , 这是她到美国的第八年 , 她有点不想干了 。 给她提供很大帮助的公司总裁因为飞机失事死了 , 管着好几万人和几十亿的销售额 , 人说没就没了 。 日后李国庆口中的失眠、忘事在那个时候就出现了征兆 , 为客户玩命、和数字打交道的生活 , 俞渝想停下来了 。
这一停 , 婚姻大事就摆在了面前 , 她想找个伴侣 。
也是在这一年 , 李国庆被朋友吐槽“简直是在垃圾上跳舞” , “一点前途都没有”③ 。 除了“北大毕业生”的光环 , 李国庆好像一无所有 , 他决定出国 。
幼年时逛过相同的书店 , 青年时相距不远的大学 , 或许会成为两人的共同话题 。 但在纽约 , 异乡的设定才真正使得相遇变成可能 。
在纽约的一次朋友的聚会上 , 才女俞渝让李国庆震撼 , “她当时给我讲如何吸引企业投资方面的问题 , 讲了五点 , 还用纸记了下来 , 现在我还留着”④ 。
而对俞渝而言 , 结婚的对象是谁并不是重要 , 重要的是谁在你想结婚的时间出现 。
一个麻烦制造者 , 一个麻烦解决者 , 一拍即合 , 自此开始了互相缠绕的二十三年 。
那时 , 把杰奎琳·肯尼迪当作偶像的俞渝对李国庆说:“国庆 , 你是我命里要辅佐的那个人 , 如果你是孙中山 , 我就是宋庆龄 。 ⑤”
注释:
①芭莎男士,《李国庆:“垃圾堆”上创业》
②东方企业家 , 《俞渝:我心里依然有梦》
③王先 , 《李国庆和俞渝的当当故事还没讲完那就这样了吧》
④程序人生 , 《俞渝:童话里的爱情》
⑤亿邦动力 , 《俞渝的创业前传》
参考资料:
雷晓宇 , 《俞渝:不用紧张 , 好的故事自己会讲》
即刻商业 , 《当当网李国庆:小时候把仅有的6分钱花在书上》
IT人物 , 《幸福女人俞渝》
中国企业家杂志 , 《他们的书房人生》
*图片购自视觉中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