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当太医是一份怎样的工作?( 二 )

在清朝当太医是一份怎样的工作?
《啸亭杂录》中关于蒙古医士的记载太医的工作压力有多大?太医院自院使至医士一百余人依据个人所掌握的专科分班轮流值守 , 值守宫中称为“宫直” , 值守外廷称为“六直” 。 每当皇帝出行 , 太医院也需派员随行 , 通常派“医院御医二人 , 吏目三人” 。当太医为皇帝或后妃等皇室重要成员诊疗时可谓是谨慎小心 , 一点差错都出不得 。 太医的诊治过程、脉象情况、用药情况要记录下来形成“脉案” 。 给皇帝开药、进药更是谨慎至极 , 太医们开具的药方要“随即登簿册 , 年月下书名 , 近臣收掌”以为凭据 。 调制御药要在近臣的监视下完成 , 调两服后合为一副 , 煎制好后 , 分装在两个容器中 , 其中一个容器的药依次被开药的御医、院判、近臣试喝 , 确认无误后才可给皇帝服用 。 一旦出现问题将以“不敬”之罪论处 。如帝后等皇室成员感到身体不适 , 需由近臣通传当差首领 , 通过层层传递才能前来诊疗 。 根据患者病情 , 前来进诊的太医分两种情况:病情较轻者 , 传值班太医前来诊治 。 病情较重者 , 则需要多名太医会诊 。生活在晚清的德龄在《御香缥缈录》里记录了太医为慈禧太后诊脉的过程:“四位太医恭恭敬敬向慈禧磕了九个头 , 太后便吩咐另外两个女官 , 把伊两个衣袖卷起了一半来 , 让伊自己仍在中间的御座上端坐着 , 而把伊的左右两臂 , 分搁在两边的小几上 , 于是那四位御医便膝行而前 , 一直行近到那两张小几边去;……四位御医便分着两边 , 每一边各两人 , 十分谨慎的伸出手来 , 用指尖隔着绢帕 , 静心为太后按脉 , 隔了半晌 , 左右两边的御医便又悄悄的互相对调了过去 , 但他们是始终不敢向太后偷觑一眼的……”只请脉一项便用了四五十分钟 。所谓“伴君如伴虎” , 这可是将太医职业的高危性体现得淋漓尽致 。普通人有机会接受太医诊治吗?除了负责内外廷的值守、扈从皇帝外出 , 太医院的医官们还作为封建国家的代表肩负其他医疗工作 。 如为王公大臣诊疗;给外藩公主额驸王公大臣治病;科举考试中的医疗服务;行军作战中的医疗保障;在刑部为囚犯治病等 。 太医院医官们的这些工作代表的是国家行为更是封建君主的个人意愿 , 也是皇帝施恩臣下、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康熙时期 , 大阿哥福晋产后失血过多 , 十分虚弱 , 康熙下谕旨命大夫喇嘛张懋功与御医刘声芳一同前去诊疗 , 两位大夫为福晋开具了加减益气建中汤:玉竹三钱、黄芪三钱密灸、白术二钱土炒、白芍二钱酒炒、肉桂七分去皮、当归二钱酒洗、半夏一钱姜炒、香附一钱醋炒、基草一钱灸、引用煨姜一片、黑胶枣二枚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朝臣陈秉恒生了“搭背疮” , 康熙命御医孙志定与西洋大夫同为其诊治 。清代天花在蒙古地区蔓延 , 清廷便将太医派至蒙古 , 为蒙古诸部种痘 。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 , 太医院太医“刘芳远奉旨往察哈尔镶红、正白二旗种痘”;乾隆十九年四月 , 太医院太医“王德润奉旨往察哈尔镶黄旗地方种痘” 。在清朝当太医是一份怎样的工作?
黑漆描金双龙纹药柜 , 故宫博物院藏中西医结合、与“洋大夫”共事十六世纪至二十世纪初 , 欧洲文化进一步影响中国 , 洋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康熙皇帝对西学十分感兴趣因此 , 曾下旨“西洋来人内 , 若有各样学问或行医者 , 必着速送至京中” 。在制药和诊疗中西洋大夫与太医通力合作 , 传教士罗启明曾在太医等协助下为皇帝配制西药;神父张诚利用多味中药和西药 , 配制成肺胸舒丸 , 用于治疗康熙的咳嗽 。 中西大夫在治疗效果中各有所长 , 难得的是清代皇帝可以吸收太医和西洋大夫的长处为我所用 。康熙三十二年(1639年)五月初八日康熙帝患病 , 十三日转为疟疾 , 病情严重 , 直到二十七日才康复 。 当时宫廷内御医们采用中医的很多办法却收效甚微 , 外省进京的传教士洪若翰等人带来的金鸡纳 , 康熙服用后症状好转 , 不日康复 。 当然 , 在皇帝服用之前 , 经过了病人、大臣等人的反复测试 , 安全有效的情况下才可给皇帝服用 。 康复后的康熙命洪若翰等人将金鸡纳的制药方法教授给宫中人 。 康熙第五次南巡时 , 得知道总兵张云翼饱受疟疾困扰 , 将金鸡纳作为礼物赐给他服用 。康熙四十二年(1649年) , 康熙皇帝西巡至山西省洪洞县 , 川陕总督华显接驾 , 康熙体量华显生病 , 身体欠佳 , 令其“养病勿劳”不仅赏赐了高丽参还给华显留下随行的西洋大夫和齐大夫为其诊病 。 华显上奏谢恩写道“数日以来西洋大夫与齐大夫共议调治 , 奴才病势 , 比先稍愈 , 但疮口颇深 , 毒素未减 , 精气甚弱……”在这种情况下西洋大夫别无他法 , 但齐大夫有治疗方法 , 因二人共同治疗 , 不可擅听一人之法 , 最后华显只能上报康熙请求裁决 , 康熙皇帝批示道“齐大夫若有治方 , 宜速令调治” 。清代的太医虽身负帝王安危 , 但官阶品级并不高 , 所得俸禄补贴也不多 , 不仅自己要身怀本领医术高超 , 行事更要谨慎 。 即使如刘声芳这样医术精湛的太医也会时常被训斥 。 康熙时御医刘声芳、李德聪给正红旗包衣护军参领莫尔洪治病效果不佳 , 被康熙皇帝训斥“尔等皆因医学粗浅之故 , 所以往往不能救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