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诗农】精神上的贵族!他为何将父亲王诗农称为是一本书( 二 )
父亲给我买了一串冰糖葫芦 , 嘱咐我在附近玩儿 , 不要走远 , 然后便迫不及待地遨游在茫茫书海 。 只见他一会儿搬来梯子登高翻阅书架顶层的图书 , 一会儿又俯身弯腰低头查找书柜底层散落的期刊 , 只要是心仪之书 , 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 看书的时间长了 , 难免视力疲乏 , 父亲便掏出手绢轻揉双眼解乏……时间过得真快 ,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 , 临近黄昏 , 父亲怕我饿了 , 从稻香春买来一小袋江米条给我吃(为了逗我 , 他幽默地称江米条为“猫屎条”) , 而后又返身进入书店 。 直至华灯初上、夜幕降临 , 父亲才依依不舍地拉着我的手回家 。 尽管十有八九都是空手而归 , 尽管抬头低头、蹲蹲站站在书海寻觅了五个多小时 , 但每当经过一条条灯光昏暗的小胡同 , 透过灯影 , 我看到父亲略显疲惫的脸上写满了欣慰、惬意、满足 。 至今我还能依稀感受到他拉着我的大手所散发出的芳香与温暖 , 读书人苦中作乐 , 个中甘苦 , 唯有儿知 。
诚然 , 也并非每次都颗粒无收 , 父亲也有于不经意间“捡漏”、因觅得心仪之书而喜出望外的时刻 。 这样的时刻我见过两次 , 一次是在西单商场 , 一次是在隆福寺 。 当时年少无知 , 不知他觅到的是何方奇书?长大后才了解到详情 。 1956年 , 父亲在西单商场“王文锦旧书摊”的乱书堆中 , 觅得《域外小说集》第二集一册 , 虽然已无封面 , 但扉页钤刻有“刘复藏书”的阳文方印 , 为刘半农的藏书 。 《域外小说集》是鲁迅与周作人合译的外国短篇小说集 , 在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因为印数极少(第一集一千册 , 第二集五百册) , 历来被文学研究者和藏书家视为精品 , 竞相搜求而不得 。 父亲大喜过望的欣喜之情自不待言 , 回到家后便急切地打开书看目录、看序跋 , 再看几页内容……此外 , 父亲还曾在西单商场旧书店觅得一册鲁迅为青年诗人采石编选的诗集《忘川之水》 , 此书1929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 然而几十年来 , 从未见评论家和文学史家谈到这本诗集 , 可以说 , 它被人们完全忘却了 。 父亲有幸觅得一册 , 实为“绝版”“孤本”也 。 值得一提的是 , 父亲还在西单商场旧书店觅得一册《沈尹默书曼殊上人诗稿》 , 收入苏曼殊诗作七十四首 , 另附沈氏自作有关曼殊诗七首、词二阕 , 1921年10月“张氏影光室”据沈氏写本石印 。 此书极少见 , 就连柳亚子、柳无忌父子也从未见过 , 实为难得一见之“孤本” 。 欣喜之余 , 父亲陪我美美地吃了一碗醪糟鸡蛋 。
数十年如一日 , 父亲到书店、书摊淘书 , 总结出了“眼到、心到、手到、脚到”八字秘诀 。 他常说除了勤逛琉璃厂、东安市场、西单商场等地的大书店、大书摊之外 , 还需时常巡视、留意街头巷尾的那些小书摊 。 隆福寺淘书可谓父亲的一段佳话 。 约在1956年 , 隆福寺东口“东雅堂书店”的台阶下有一个不起眼的小书摊 , 地上稀稀落落地摆放着二三十本旧书待售 , 摊主是一个中年人 , 身材微胖 , 面白无须 , 听人说是前清的太监 。 父亲在这个不起眼的“冷摊”上觅得一本南昌印的《绝俗楼遗诗》 , 作者系新文化运动初期的著名诗人白采 。 在此之前 , 父亲曾在上海等地相继购得《白采的诗》《白采的小说》以及白采用文言文写的诗话《绝俗楼我辈语》 , 加上在北京隆福寺觅得的《绝俗楼遗诗》 , 白采一生出版的四本书 , 父亲都集齐了 , 合在一起可编一部《白采全集》 。
父亲治学严谨 , 博闻强识 , 除了专攻鲁迅研究之外 , 还涉猎古典文学、文史钩沉、史料文献考据等领域 , 有很高的造诣 。 1982年 , 父亲应邀赴北京师范大学讲课 , 题目是“关于周作人问题” 。 虽然不拿讲稿 , 甚至连提纲也没有 , 但他对周作人以及当时一些作家、作品和文坛掌故等 , 都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 且史料翔实、有条不紊、逻辑严密 。 父亲站着侃侃而谈了两个多小时仍意犹未尽 , 他的渊博学识与惊人记忆力 , 令师生叹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