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淡黄的长裙,蓬松的头发”,究竟在“选”还是“秀”?
最近这段时间 , 一档名为《青春有你2》的选秀综艺节目在网上走红 。 从“尬出天际”的场外八卦 , 到“舞台reader”的横空出世 , 再到“淡黄的长裙 , 蓬松的头发”的魔性循环 , 这款网综承包了不少观众的笑点、尬点和焦点 , 但风评却多种多样 。 今天 , 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文章图片
对网络综艺节目来说 , 流量或许是最直观的“KPI” 。 谁能频频“霸占”话题榜单 , 谁就能把观众的注意力牢牢攥在手中 。 客观来说 , 无论是100多名训练生的分组大战 , 还是长达数月的训练和舞台竞演 , 抑或是9名佼佼者最终组成偶像女团“出道” , 这档选秀综艺节目的运作模式和呈现方式 , 还是在延续以往的“常规套路” 。 但是不同的是 , 相比过去以“选”为主 , 这个节目中“秀”的比重十分突出 。 导师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场内与场外之间刻意制造的矛盾和冲突 , 仿佛影视作品里充满张力和反转的剧情 , 很自然地就成了茶余饭后的“佐料” 。 难怪有观众评价 , “瓜比节目好看 。 ”
好不好看因人而异 , 但能不能“出道”还要“各显神通” 。 节目的一大争议就在于 , 偶像养成的指针究竟有没有走偏 , 实力还是不是“出道”的唯一标准 。 毕竟 , 节目中一些选手的表现谈不上精湛 , 却可以凭借惊人的言辞、场外的花边“冲上头条”;一些舞台公演堪称“车祸现场” , 但在支持者那里也能博得“满堂彩” 。 平心而论 , 在任何一档综艺节目里 , 观众希望欣赏的不是“花瓶” , 也不是“乱斗”;舞台烘托出来的不是矫揉造作 , 更不是狗血剧情 。 从效果来看 , 这波设置话题、制造噱头的操作可谓利弊分明 , 在给节目带来梦寐以求的流量之外 , 也容易传播诸如“博出位比博出道更容易”“越有话题度就等于越有知名度”等错误观念 。 显然 , 这样的价值观不会有人pick , 这样的选手也不该成为偶像 。
文章图片
但无论如何 , 节目搭台、选手唱戏 , 最后总得有人埋单 。 从商业市场的角度来看 , 选秀综艺是一档娱乐节目 , 也是一门不菲的生意 。 众所周知 , 今天的粉丝已经不再只是内容的消费者 , 而且也日益成为偶像养成的参与者和生产者 , 庞大的粉丝经济堪称选秀类综艺的源头活水 。 有机构预计 , 2020年我国偶像市场总规模可达1000亿元 。 在这当中 , 综艺舞台上的新人选手是关键变量之一 , 他们一头连接着经纪公司、视频平台、赞助品牌 , 一头联系着无数粉丝的腰包 。 正是在节目、选手、观众的共同作用下 , 娱乐市场和消费市场的边界不断模糊 。 可以说 , 从应援活动到签到打榜 , 从购买会员到集赞集资 , 每一轮排名的背后是人气的比拼 , 更是资源的较量 。 或许 , 让选秀多一点“干货” , 少一些“水分” , 才是对这些“衣食父母”们最大的尊重 。
只不过 , “花无百日红” , 训练生的花期更需要保鲜 。 有人把国内偶像选秀综艺节目视为日臻成熟的“造星工业” , 选手不得不面对“成名速度永远也赶不上造星速度”的残酷现实 。 回顾近些年偶像选秀综艺节目的口号 , 从“越努力 , 越幸运”到“越努力 , 越优秀” , 从“逆风翻盘 , 向阳而生”到“多远都可以到达” , 从“赤子之心 , 乘风破浪”到“一起拼 , 更发光” , 其中不乏热血和励志 , 也饱含青春和梦想 。 偶像之路漫漫 ,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 在造梦、追梦乃至圆梦的长跑里 , 那些精心煽起的热度迟早消退 , 那些刻意制造的声浪注定沉寂 。 让人惊羡的“成功的花” , 终究靠的还是“奋斗的泪泉”和“牺牲的血雨” 。
推荐阅读
- 推荐这是传说中的“仪式感”?萌娃尝试把知识装进脑袋,网友的评论很“皮”
- 推荐人民日报:撑腰香港暴徒却镇压国内抗议,说好的美国人权呢?
- 法律评论:保安纳入见义勇为认定范畴是善治回归
- 评论:美国是深度边缘弱势群体的国家
- 海南中国证券报头版评论:改革激发活力 打造开放新高地
- 求婚男粉拿10个房本向女主播求交往,经纪人否认炒作,网友评论亮了
- 非洲观察丨美国驻非使馆就弗洛伊德之死发帖 评论区翻车非洲民众表示不买账
- 那些花儿那些花儿
- 《人民日报》:微众银行创新手段助力复工复产
- [追星]陈乔恩在线追星金城武 网友纷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