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战机涂装:变的是“颜值”,不变的是为“战”服务!( 二 )


三是演示类涂装 , 主要是指训练、表演、救援和试验性飞机所用的高可视涂装 。这种涂装要求色差明显 , 与背景对比度大 , 与低可视涂装目的截然相反 。搜索救援飞机通常采用橙色与白色 , 教练机普遍采用机身上白、下红、红色翼尖的涂装 。而在一些庆祝活动中 , 演示类涂装的色彩与图案更为明显 。如北约每隔几年就举行一次的“老虎会” , 与老虎有关的艳丽图形或在机头、机身 , 或在机翼、机尾 , 有的覆盖整个机身 。
或“有”或“无”皆为战
从战机涂装的发展历程来看 , 它也经历了起起伏伏、或“有”或“无”的不同阶段 。对战机涂装来说 , “变”是永恒的主题 , 但种种变化的起因始终源于为“战”服务 。
战机涂装从“无”到“有” , 因战而“盛” 。20世纪初 , 设计师通常会在木质架构的战机身上涂抹油漆 , 这些油漆最主要的作用在于防虫蛀和防朽坏 , 保持战机的完好率 。一战时期 , 除了使用辨识类涂装外 , 伪装类涂装开始大行其道 , 因为经过多方验证 , 拥有这类涂装的战机能占有一定优势 。当时 , 各国战机普遍涂装上色 。如英国战斗机以黄、绿色为标准涂装底色 , 机身两侧和主翼上表面、下表面绘制有圆环状的机徽 。到二战爆发时 , 几乎所有的军用飞机都使用了上表面绿色或棕色、下表面白色或浅蓝色或灰色的涂装 , 而用于海上作战的飞机则普遍被涂成白色或灰色 。当战火蔓延至非洲时 , 又出现了沙漠色涂装 , 由此可管窥不同战场环境对战机涂装的影响 。
战机涂装从“有”到“无” , 为胜而“减” 。早在上世纪早期第一架全金属结构飞机出现时 , 由于考虑到油漆有重量、涂抹不匀易影响飞机重心和稳定性 , 曾经出现过战机裸露金属蒙皮的情况 。特别是随着喷气式飞机的出现 , 机身表面的涂料有时会影响到飞机的气动性能 , 战机涂装逐渐式微 。美国在二战末期对日本的核打击则进一步引发了对未来战略轰炸机涂装的思考 。当时的相关研究发现 , 无涂装或白色涂装的战机能更好地反射核爆炸释放出的光辐射热量 。冷战初期 , 以美苏为代表的各国战机不少采取了无涂装或白色涂装方式 。如美国战略空军装备的B-47与B-52轰炸机都无涂装 , 苏联空军远程航空兵的米亚-4、图-16和图-95战略轰炸机也采用了类似模式 。与此同时 , 随着可用于远距离交战的空空导弹的出现和机载雷达的发展 , 一些国家的设计人员一度认为战机低可视性涂装的必要性大大降低 , 因此如F-104、米格-21、“闪电”等一些喷气式战斗机也没有出现额外的涂装 。
战机涂装从“少”到“多” , 因战而“增” 。随着越南战争的爆发与持续 , 美国空军发现越南的战场环境与此前设想的核大战场景明显不同 。数量虽少却高度灵活的越南空军米格-17、米格-19战斗机 , 以及数量较大的地面高炮、萨姆-2地空导弹带来的严重威胁 , 迫使美国空军战机降低作战高度执行空战、轰炸以及近距离空中支援等一系列作战任务 。再加上越南典型的东南亚丛林地形 , 直接促成了适应这一特殊战场环境的“东南亚迷彩”涂装方案的诞生 。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空军的AC-47炮艇机等 , 其上表面涂有浅绿/深绿/棕三色迷彩 , 下表面则为黑色涂装 , 以适应夜战的需求 。而如今 , 深浅不一的灰色渐渐成为多国战机的主流涂装 , 俄罗斯战机恢复使用的多色数码迷彩和不规则几何图案涂装 , 则进一步增加了战机涂装的可选样式 。
由表及里 , 注重“内涵”
随着现代军事航空技术的发展和空战形式的演变 , 当前 , 一部分战机的涂装在注重“外表”的同时 , 已经走上了“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 其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降低战机的可探测性 。
一方面 , 为适应实战需求 , 现代战机涂装开始更多地在细节上下功夫 。较为典型的就是对银色、灰色系涂装的深入研究与灵活运用 。在此之前 , 已经有一些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应用 , 如战机在中低空对流层作战最佳涂装是浅灰色 , 平流层为深灰色 , 更高空则以黑色为宜 。而如今 , 对不少国家的战机来说 , 低可视化已经纳入战机的一体化设计 , 并开始综合考虑飞机的类型、活动区域等更多因素来进行相应的涂装 。如俄罗斯就在苏-57战斗机和“猎人”无人机的浅灰色底色上涂设了计算机设计的深灰色数码色块 , 用来欺骗对手战机所载红外传感器 , 诱使对手产生误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