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被罗振玉发现后扬名的秦公簋,王国维为其题跋“版本”为何有三种( 四 )
罗氏计划将其为秦公簋拓片的题跋 , 寄呈张广建 , 希望以此再换取拓片“墨本二三纸” , “得后当奉赠其一” , 即转赠其中一份给王国维 。 不过 , 在达成这一计划 , 寄呈张氏之前 , 罗氏先将那一份仅是的拓片与题跋寄呈王氏 , 建议其将拓片影印下来 , 交付《亚洲学术》印出 , 以供流传 。 此后 , 罗振玉于1921年11月27日致王国维信中又称:“秦敦拓本存尊处者即以奉赠 , 影照后宜用玻璃板 , 石印不能用也 。 ”
可能因某种原因 , 罗氏后来又获得了张氏奉赠的多张拓片 , 不必再将先前寄呈王国维的那一份拓片索回 , 所以就直接留赠给了王氏 。 正是在获赠此拓之后 , 王氏为之题跋 , 并于跋尾郑重署记“辛酉孟冬上虞罗叔言参事以此拓遗余 , 因记之如右 。 十二月十一日永观堂西庑书” 。
事实上 , 罗振玉先后所获张广建所赠秦公簋(敦)拓片 , 应有相当数量 , 马衡、徐乃昌所藏者 , 可能都来自罗氏转赠 。 随着这些拓片与题拓的流传 , 秦公簋盛名远播 , 向原藏者张氏索求拓片者 , 也络绎不绝 , 著名藏书家傅增湘就是其中一员 。 据笔者所见 , 存世尚有一件罗振玉于1926年题“引首”的秦公簋全形拓裱件 , 即为傅增湘所藏 , 此件有邓邦述、陈三立、朱孝臧、袁克文等多位宿儒名流题跋 。
青铜器的“铭”文之宝青铜器 , 古时称金或吉金 , 是重要的文物研究门类之一 。 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 , 学者对其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 综观来说 , 不外乎五个关键字:形、花、铭、工、皮 。 以科学考古学视角来看 , 分别对应造型艺术、装饰纹样、铭文书法、冶铸工艺、腐蚀机理五大研究角度 。 秦公簋就属于铭文书法之列 。
青铜器铭文的研究 , 有深远的历史背景 , 是青铜器研究的重要构成 。 一方面 , 青铜器铭文因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而显得极为珍贵;另一方面 , 铭文是当时语言的载体 , 保存了大量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资料 , 故十分重要 。 由于我国的学术界素来保有重视典籍的优良传统 , 经过对铭文长期的研究 , 已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铭辞学 。 更值得一提的是 , 青铜器铭文也是书法的载体 , 成为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章图片
楚王鼎国家博物馆收藏了不少青铜器 , 其中就包括楚王鼎、六年琱生簋、作册般甗、天亡簋、蔡侯申尊等上有铭文的青铜器 。
楚王鼎直腹 , 底微圆 , 双长方形耳 , 三兽形足外撇 。 盖上有环和三个变形的鸟状钮 。 器中部有弦纹一周 , 弦纹上满饰细密变形的涡纹 。 在器口、盖内、腹部刻铭文64字 , 说明此鼎是楚幽王熊悍(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用缴获的兵器铸成的 。
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 , 兴起于荆楚(今湖北)大地的楚部落 , 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诸侯国 , 其国君为熊氏 。 楚国都邑曾几经迁徙 , 公元前241年 , 楚王考烈为避秦国威胁 , 将都城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 , 经历考烈、幽、哀、负四王 , 于公元前223年被秦将王翦所破 , 楚亡 。
西周中期的六年琱生簋通高22.2厘米 , 造型别致 , 甚为罕见 。 另有表制大小相同的五年琱生簋 , 早年流失美国 , 现藏耶鲁大学博物馆 , 较此完整 。 六年簋器底铸铭文11行105字 , 内容与五年簋前后衔接 。 记述琱生在涉及田地的诉讼中 , 为赢得官司而请求召伯虎帮忙的事情 。 据铭文载 , 六年四月甲子这天 , 身为周王重臣的贵族召伯虎突然亲自驾临琱生家中 , 对琱生说 , 告诉你个好消息 , 你拜托我的那场官司的事 , 如今我已经替你摆平了 , 你大可放心好了 。 琱生听了召伯虎的话 , 如释重负 , 顿时眉头舒展 , 立即命家人摆酒设宴 , 款待召公 。 宴会上 , 琱生将家藏的一件价值连城的玉璧赠予召伯虎以示感激 。 由于两簋铭文都提到召伯虎参与其事 , 过去曾将其命名为“召伯虎簋” , 实际上作器者为琱生 , 因而订正为“琱生簋” 。
推荐阅读
- 武汉生活综合消息:隐瞒病情回国的黎某被批捕 武汉全市核酸检测未发现确诊病例
- 传染病专家称武汉无症状感染者在全人群占比极低 未发现有传染性
- 传染病武汉:集中核酸检测近一千万人 没有发现确诊病例
- 社会万象心真大!老人只顾看人下棋,小孙子跑丢了竟没发现
- 传染病武汉通报集中核酸检测排查结果,未发现确诊病例
- 甘肃瓜州首次野外发现世界濒危珍禽黑鹳巢穴和雏鸟
- 武汉市抽样复核35961份,未发现前后检测结果不一致
- 武汉通报集中核酸检测排查结果,未发现确诊病例
- 武汉通报集中核酸检测排查结果武汉通报集中核酸检测排查结果 未发现确诊病例
- 星系科学家发现110亿光年外环形星系,或动摇星系形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