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院明确:非司法解释文件不能作为裁判文书的依据!( 二 )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实施办法》)条文能否作为裁判依据引用?
答:不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裁判文书引用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规定》第四条规定 , 民事裁判文书应当引用法律、法律解释或者司法解释 。《实施办法》不是司法解释 , 不能作为裁判依据引用 。对于试点工作已调整适用的《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相关规定 , 需要在庭审或裁判文书中明确法律条文依据的 , 可以引用《授权决定》 , 例如:“依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在部分地区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的决定》 , 本案适用普通程序 , 由审判员独任审理 。”
三、如何配合试点工作 , 健全完善诉讼分流和衔接机制?
答:试点法院应当根据《实施办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的意见》 , 结合本院实际 , 健全完善诉讼分流和衔接机制 , 重点做好以下三个阶段的分流:
第一 , 完善“诉非分流”机制 。加强诉讼与非诉讼解纷方式分流 , 做好与党委政府牵头建立的线上线下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平台工作对接 , 前移解纷端口 , 加强法律指引 , 示范典型案例 , 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调解、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方式解决纠纷 。
第二 , 完善“调裁分流”机制 。对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纠纷 , 除根据案件性质不适宜调解 , 或者已经调解但无法达成调解协议的情形外 , 先行在诉讼服务中心进行“调裁分流” 。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 , 可以在诉前开展委派调解 。达成调解协议的 , 鼓励引导当事人自动履行 。当事人不同意诉前调解的 , 依法登记立案 。委派调解不成登记立案的 , 调解材料经充分告知、当事人同意及法院审查合法后 , 可以作为诉讼材料继续使用 。
第三 , 完善“繁简分流”机制 。试点法院可以设置程序分流员 , 综合考虑案件性质、案由、标的额、当事人数量、疑难复杂程度、社会关注程度等因素 , 判断案件繁简难易程度 , 初步确定应当适用的审理程序和审判组织类型 , 并在审判系统中标记 。案件分配至审判组织后 , 应当先由其审查确认案件审理程序 。审判组织认为程序分流不当的 , 应当与程序分流员沟通 , 一致认为应当调整的 , 收回重新分流;不能达成一致意见的 , 及时报院庭长审批 。向当事人告知相关事项后 , 发现符合审判组织或审理程序转换情形的 , 应当依法转换 , 不得再退回重新分流 。涉及审判组织转换的 , 除非存在回避和投诉违法事宜 , 原独任法官一般继续参加案件审理 。
四、人民法院能否委派特邀调解名册以外的调解组织或调解员调解?当事人对特邀调解名册以外的调解组织或调解员调解达成的调解协议 , 能否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
答:不能 。在现阶段 , 确保特邀调解和司法确认紧密衔接 , 是防范化解风险、发挥调解优势的重要保障 , 不能绕开名册搞“体外循环” 。人民法院委派调解的对象 , 除人民调解组织外 , 应当是特邀调解名册之内的调解组织和调解员 。实践中 , 当事人可以基于自愿 , 自主选择由名册之外的调解组织、调解员调解解决纠纷 , 达成调解协议后应当自动履行;这类情况申请司法确认的 ,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
五、人民法院受理司法确认案件是否以对纠纷具有诉讼管辖权为前提?
答:司法确认作为特别程序 , 不是对调解协议所涉纠纷事实的认定 , 而是对调解协议本身自愿性、合法性、可执行性的审查 。根据《授权决定》 , 司法确认案件应当按照《实施办法》第四条确定管辖法院 , 不以对纠纷具有诉讼管辖权为前提 , 这样更有利于人民法院及时核实情况 , 提升调解协议审查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 。
六、当事人自行约定由特邀调解员调解 , 申请司法确认的 , 如何认定“调解协议签订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