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这种“歧视”成为共识( 二 )



让这种“歧视”成为共识
文章图片


唯一的例外是奶奶 。 奶奶也触碰过爸爸曾经碰过的地方 , 但脸上、手上都只有一点 。 原因就在于 , 奶奶一直站在水池边洗碗洗菜 , 一方面与家人接触少 , 例外一方面水带走了奶奶手上沾染的“病毒” 。

虽然是综艺节目 , 但让人深刻地体会到了勤洗手对防止病毒传播之关键 。

然而现实是 , 中国人无论是洗手频次 , 还是正确洗手率都很低 。

2011年 , 世界卫生理事会曾对7大洲12个国家的1000个对象做过一次调研 , 结果显示 , 中国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每天用肥皂洗手五次以上 , 仅为其他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 , 只有35%的人具有良好的居家卫生行为 , 但也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平均水平 。

而根据卫生部在同年10月15日发布的我国首个《全国居民洗手状况白皮书》 , 对京浙等5省市居民的调查结果显示 , 居民的正确洗手率仅4% 。 在不正确的洗手行为后 , 经手传播疾病的两周患病率为20% 。

既然如此 , 勤洗手就应该成为全体社会的约束共识 , 但无论是在媒体上 , 还是生活中 , 像老乡鸡这样立场鲜明地宣称“不洗手 , 不给吃饭” , 并强制执行的公共主体却少之又少 。

为什么是老乡鸡?



商业企业做到一定规模 , 往往都面临对顾客或者目标用户的筛选 , 甚至是“歧视”(这里的“歧视” , 是中性词 , 非贬义词 , 指的是带有倾向性的主动选择)
问题 。

比如 , 电商、零售企业越来越热衷于搞购物节 , 本质上 , 是在利用经济学原理的“价格歧视”来筛选出不同类型的客户群体——在购物节期间 , 通过折扣、满减等优惠活动 , 吸引那些对价格敏感 , 但时间成本不高的消费者掏腰包;而在购物节后 , 将价格涨回原价 , 又重新投入到那些对价格不敏感 , 购物消费更多是因为自身需求的顾客的怀抱中 。

老乡鸡公开提出和执行“不洗手 , 不给吃饭”的规定 , 同样也是一种顾客“歧视”和筛选行为 。 通过洗手这道关口 , 老乡鸡能筛选出那些关心公共健康利益的优质顾客 , 让他们进店消费 , 同时 , 劝退那些并不太关心公共健康利益的非优质顾客 。

让这种“歧视”成为共识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