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文俊 | 现在懂与不懂的都能当评委

中国的书法在过去的书法展览当中 , 就是七十年代以前 , 中国书法大致上是小股为主 ,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人们在写字的时候 , 并不是说字体越大越好 , 关键在字 。即七十年代以前人们对书法作品的认识 , 还是在老话叫“包子好吃不在褶上” , 还看字好坏 。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 河南人首先搞了“黄河碑林” , 搞了一个国际临书大展 , 突然之间搞了丈二作品 , 都是大体字 , 从此掀开了一个书法写大字的新阶段 , 这个大字作品演变到最好的时候呢 , 一个字大概是两米 , 一件作品四个字 。
比较厉害的这种形式后来就推广开来 , 就在淄博的全国第二届楹联展的展厅都是顶天立地 , 全是一丈多的作品普遍大 , 尤其是评委的作品也普遍大 。中青展的作品历来都大 , 甚至评委也受作者的影响 , 评委鼓励作者写大字 , 作者的作品多了以后 , 评委也想写大字 。
最后最大的是河南的周俊杰 , 写的大字两丈多 , 拿出来以后小俱乐部的地上给铺满了 。他一个人就能顶七个、八个人的字 , 后来大伙都劝他说评委有名气 , 也用不着拿那么大的作品 , 地方都给你了 。
丛文俊篆书跋车马长卷
然后又拿了一个小的 , 结果也是丈二的纸 。我觉得情绪好 , 也没必要写那么大的字 , 写十个字能见好的时候没必要去写一百个 , 书法本身不在字多少 , 不在字大小 。当时就只有一种心理 , 我的这一种场面 , 这一面墙全是我的 。所以书法展就有一种不正的倾向 , 比大 , 比大就是想突出 , 突出个人的作品 。但还不明说 , 却说是“展厅效应” 。
【】丛文俊 | 现在懂与不懂的都能当评委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家可以观察现在人写小楷没有像唐人的 , 为什么小楷都像晋人呢?因为晋人小楷都是侧锋 , 你学也容易像它 , 而大楷没有学晋人的 , 都学唐人 , 因为唐人的东西越大越好看 , 这里面有两个系统 。
我们今天的书法创作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完整地了解这两个系统的特点 , 也不知道小字放大以后在笔法上应该有多少调整 , 这样的话就在用尺牍形式来活跃章法的前提下 , 把字的毛病也都留下了 , 这个应该说是思考得不够 。这是一种倾向 , 就是说下字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全国仍占很大比重 。
九十年代中期在河南安阳召开了一个纪念殷虚发现甲骨文的学术会 。在学术会上 , 河南人异想天开 , 招募很多书法家 , 于是安阳这个会成为书法界写甲骨文的一个先导 , 从安阳会议之后 , 在全国书法展览当中 , 可以大量看到甲骨文的作品 。
一些甲骨文的字书包括吉联应运而生 。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字 , 字非常小 , 大的一厘米左右 , 小的一二毫米 , 当把它放大以后 , 用什么样的笔法 , 也是问题 。有的人用篆书笔法来写 , 有的人摹仿刀法 , 千奇百怪 , 还有人用潦草的办法来写甲骨文 , 到现在仍然是这样 。
这种东西最早写甲骨文的是罗振玉 , 他用篆书笔法来写 , 比他稍晚的董作宾由于是甲骨学专家 , 也好书法 , 他是用篆书笔法掺杂着刀法来写 , 写的有些曲线 , 有些书卷气 , 也算是好的 。现在有些人摹仿刀法来写 , 棱棱角角的 , 甚至有些夸张 。我认为这部分是最差的 , 当代写甲骨文摹仿刀法的沦为下乘 。摹仿刀法的 , 小字用刀和你现在写大字用毛笔完全是两回事 。
现在甲骨文和原作相比通常都放大了十倍、二十倍、三十倍 , 现在写甲骨文都很大 , 小也十几公分 。放大了再去摹仿刀法 , 毛病都出来了 , 写小的行 , 写大的不行 , 就需要调整 。从这些年全国展、中青展评选来看 , 纯粹摹仿刀法的很少入选 , 看起来这是书法界的一个普遍认识 , 就是摹仿刀法不如借鉴篆法 , 用写的方式来重新理解甲骨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