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纪录片《杜甫》热播,重访杜甫走过的大地山河丨周末读诗( 四 )


最后两联感慨万里漂泊穷困潦倒 , 想借酒浇愁 , 却刚刚戒酒 , 真是一筹莫展 , 无奈至极!末两句在气势上的确没跟上 , 整首诗有塌下来的感觉 。 不论古典诗还是现代诗 , 最后一句都很重要 。 最后一句写得好 , 整首诗会飞起来 , 或者别开生面回味无尽 。 比如王昌龄的绝句《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 , 春日凝妆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 , 悔教夫婿觅封侯” 。 最后一句把整首诗打开 , 不仅言有尽而意无穷 , 也是叙事的另一个开始 。 而作为诗 , 点到即止 , 其余不必说 , 读者自可去想象 。 杜甫上面那首《宿府》尾联收得就稳:“已忍伶俜十年事 , 强移栖息一枝安” , 耐人寻味 。
《登高》亦有交响乐的味道 , 物象的地籁与诗人心情的起伏交响成艺术的天籁 , 较之《宿府》更沉郁悲怆 。 如果从乐感来听 , 最后一联的“弱”倒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 无奈而至无语 , 最后只剩下萧萧与滚滚 , 滚滚复萧萧 。
杜甫的汉语因他的生命感觉而生成 。 诗就是他的生命 , 毫不夸张地说 , 他靠写诗救自己的命 。 他的诗如同一道道闪电 , 将他作为一个人的形象画在大地上 。 他的诗像大地上的山河 , 我们读他的诗 , 如同行走在天地间 , 看见山河 , 看见众生 , 看见自我 。 他的诗高贵又谦卑 , 作为一个人 , 他只是站在生命的立场 , 唱着自己的歌 。 而这正是诗歌最清醒和高贵的责任 , 也正因此 , 诗才得以成为我们生命的安慰 。
作者丨三书
编辑丨张进 杨司奇
校对丨柳宝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