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纪录片《杜甫》热播,重访杜甫走过的大地山河丨周末读诗( 三 )


永夜角声悲自语 , 中天月色好谁看 。
风尘荏苒音书绝 , 关塞萧条行路难 。
已忍伶俜十年事 , 强移栖息一枝安 。
每个诗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气质 。 杜甫的性情生来忧深思远 , 何况生逢乱世 , 以故下笔总是百感交集 。
杜甫在严武的幕府 , 感恩归感恩 , 但对于这份差事 , 他做得并不开心 。 “清秋幕府井梧寒 , 独宿江城蜡炬残” , 秋夜寂寥 , 他的心情是落寞的 。 独宿偏僻的江城 , 在这幕府靠微职谋食 , 令他颇感失意 。
“永夜角声悲自语 , 中天月色好谁看” , 木心先生曾评价这两句有贝多芬交响乐的艺术效果 。 的确可以听见杜甫悲怆的心情 , 人在时空中那种绝对的孤独 。
中原始终是他魂之所系 。 无奈风尘荏苒 , 关塞行难 , 伶俜已忍十年 , 难道一生便在此苟安吗?最后这句“强移栖息一枝安” , 严武听到不知作何感想?
杜甫的意思应有两层:一是人生在世 , 如庄子所说 , “鹪鹩巢于深林 , 不过一枝;偃鼠饮河 , 不过满腹” 。 一枝安 , 只要一枝能够栖息就够了 。 第二层是“强移” , 很勉强的意思 。 毕竟人活着不止为了生存 , 人还有事业有理想 , 即人还想赋予人生以意义 。 在幕府供职 , 只能算勉强维持生计 , 并非他的事业理想 , 如此差事 , 正是陶渊明所谓“口腹自役” 。
写下这首诗后不久 , 杜甫还专门写了首诗向严武请假暂归草堂 。 严武应允 , 二人之后仍时相唱和 。 次年正月 , 杜甫毅然辞去幕府 , 五月即率家人南下 , 从此流寓巴蜀 。
新京报■纪录片《杜甫》热播,重访杜甫走过的大地山河丨周末读诗
本文插图

王希孟(宋)《千里江山图》(局部)
登高放歌 , 远望当归
766年 , 杜甫在夔州都督的帮助下 , 暂时定居下来 。 附宅有果园数十亩 , 蔬圃数亩 , 稻田若干顷 。 可谓颇具规模的一个农场 , 然而杜甫始终想回中原 。 他在这里住了一年多 , 复兴东下之意 。 次年重阳节 , 杜甫登高望远 , 写下千古名篇《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对于此诗 , 向来名家圈点甚多 。 例如明代著名学者、诗人胡应麟评曰:“通章章法、句法、字法 , 前无昔人 , 后无来学 。 此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 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 ”
清代诗学大家沈德潜在赞誉之余 , 却对尾联有所微辞:“结句意尽语竭 , 不必曲为之讳” 。 也就是说 , 最后两句没有新意 , 气势也弱 , 有勉强凑上去的感觉 , 不必因为杜甫是大诗人而强为其辩护 。
胡、沈两位大学者的评价都有道理 。 文学批评本无对错 , 最可贵的是真诚、才学和见识 。 小诗人亦偶有好诗 , 大诗人或不免拙句 。
我们读此诗能感觉到诗人笔力依然强健 , 然而人生似乎到了穷途末路 。 《望岳》中那个“会当凌绝顶 , 一览众山小”的青年 , 已恍如隔世 。 此时登高 , 满眼萧飒气象:风急 , 天高 , 猿啼 , 沙白 , 鸟飞 , 乃至三四句的“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 萧飒中又有大自然神秘永恒的力量 。 万物的漠然自足 , 对照之下 , 世人理想再远大 , 比之亦渺小而不足道 。 更何况这理想往往还难以实现 , 人生的困顿于是更为可哀 。 然而人既已生则不得不求其生 , 哪怕最终都将因老死而化为空无 。 这 , 或许就是悲剧的意义 。
杜甫写诗时 , 可能没有这些思想 , 然而他直觉到生命与自然 , 目击成诗 。 最好的诗来自直觉 。 老来渐于诗律细 , 即使作为形式的“律” , 在杜甫炉火纯青的汉语中 , 也已内化为他的直觉 。 艺术的最高境界便是形式与内容的浑然一体 , 形式即内容 , 内容即形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