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音』道教典故 | 借一颗入梦的骷髅,告诉你一段生与死的对话( 二 )
回到最初的故事 , 故事的历史背景是庄子生活的乱世 , 兵燹战乱、道德崩坏、忧劳穷困……对这具骷髅而言 , 生之害大过生之乐 , 对应于子华子的论述 , 骷髅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排在“死次之”后面的“迫生”状态 。 ——文中说“虽南面王乐 , 不能过也” , 似乎是应该把“死”推到“最高层次”:全死为上 。 但这并不符合作者的原意 , 而是以文害义 。 因为这里的“南面王乐”只是一种譬喻 。 显然 , 这具客死街头的骷髅生前当过国君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 , 它所谓的“王乐”也只是一种想象 。 同理 , 《三天内解经》中说“死王乐为生鼠” , 这在葛洪的《抱朴子》中有“权威”解释:“生之于我 , 利亦大焉 。 ……虽富有天下 , 不足以此术易焉 。 故有死王乐为生鼠之喻” 。 说明这些都是艺术性的表述 , 来突出“生”或“死”的“好处” , 而非是实指 。
本文插图
我们再次回到子华子的论述中 , “迫生”可大致理解为:当活着有辱于心中的“道义”“理想”或者苦不堪言的时候 , 却不得不继续痛苦地活着 。 以商末著名的高士伯夷、叔齐为例 , 他们认为“食周粟”是“不义”的 , 如果在周朝生活下去 , 对于他们二人就是一种“迫生” 。 再如 , 一位得了不治之症而被备受病魔折磨的垂死病人 , 也是处在一种“迫生”的状态中 。
从这些例子也可以看出 , 无论是回溯历史或是环顾我们生活的当下 , “迫生”并不是大部分人生存的常态 , 大部分人的常态更像落在“亏生”这一层 。 “亏”的表面意思就是亏损 , 在心理上 , 欲望因不能够全部被满足而挣扎 , 遗憾也无法完全释怀;在生理上 , 气血精神不是内全的 , 而是渐渐地耗散、亏损 。
而对于“全生” , 《子华子》中有解释说:“所谓尊生者 , 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 , 六欲皆得其宜也” 。 “全生”的主旨是尊重生命 , 心理和生理的正常欲求都能“得宜” 。 若要说“得宜”的标准是什么?应当是不因欲望的过度或者不满足而“亏生”吧!“亏生”也是我们现在多数人的生存状态吧 。
本文插图
所以 , 这种“大多数”就是我们看到的许多道教经文中所针对的情状 , 也是道教的祖师们用心良苦的所在:把处在“亏生”层面的芸芸众生 , 向着“全生为上”的层面不断引导 , 而不是朝着“死次之”的方向放任自流:“堪叹人生能几何 , 莫蹉跎 , 金乌玉兔 , 来往往来如梭 。 百岁光阴一刹那 , 似南柯 , 早求出离苦海 , 苦海劫磨 。 ”(《银骷髅》唱词)
这样类似的劝导在道教中有许许多多 , 几乎篇篇都在告诫我们人生短暂如浮沤 , 不要把精力耗费在对外界欲望的过度追求上 , 而是要关注人的生命本身 。老子说: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张伯端祖师说: 百岁光阴石火烁 , 一生身世水泡浮 。只贪利禄求荣显 , 不顾形容暗悴枯 。……祖师先贤们救度众生的慈悲心和良苦用心跃然纸上 。
到此 , 或许一些小伙伴还是忍不住要问: 那庄子呢? 他的生死观是别出一 格的例外吗? 首先 , 道经中要救度的对象是“众生” , 倘若一位“众生”已经达到了庄子的境界 , 那此人已成“真人” , 是救度者而不是要被救度的对象了 。其实在记载中 , 我们也看到: 当楚王派使者聘请庄子出仕时 , 庄子以神龟作比喻 , 问使者: “神龟是愿意死后放在庙堂上被祭祀呢 , 还是愿意在泥涂里拖着尾巴活着? ”使者说: “自然是愿在泥涂中活着 。”
本文插图
于是 , 庄子说: “那就请回吧 , 我选择活在泥涂中 。”这种毅然的抉择 , 何尝不是“全生”的生动写照呢?
推荐阅读
- 『小孩子』天崩地解的出处、释义、典故、近反义词及例句用法 - 成语知识
- 【布天盖地】布天盖地的出处、释义、典故、近反义词及例句用法 - 成语知识
- 小孩子■不挠不折的出处、释义、典故、近反义词及例句用法 - 成语知识
- [云丘山]山西“被遗忘”的道教名山,素有北云丘南武当之说,却少有人知
- 【历史典故,古中国】历史典故,义和团扶清灭洋
- 「陈蕃」讲讲徐孺下陈蕃之榻的典故,为何到南昌当太守要先拜徐稺再办公
- 『泻河』倒峡泻河的出处、释义、典故、近反义词及例句用法 - 成语知识
- 典故■历史 | 100条典故,读懂半个中国
- 「吃了吗你呢」5道教师节快乐家常菜,一上桌就被吃光!
- 「文字上的青年」经典故事:善良不说话(此文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