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之音』道教典故 | 借一颗入梦的骷髅,告诉你一段生与死的对话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道教典故 | 借一颗入梦的骷髅 , 告诉你一段生与死的对话
这次 , 我们讲一个恐怖的故事:南华真人庄子出游路过楚国时 , 在路边遇见一骷髅 , 枯骨突露 , 森森然在地 。 庄子淡定地用马鞭敲了敲骷髅 , 开启了提问模式——于是恐怖故事变成了哲学对话:
这位先亡 , 您是因何流落到如此悲惨的田地?是贪求失道还是遭遇了天灾人祸?是作恶闯祸 , 怕累及家人而选择了自我了结?还是寿终正寝而安享了天年呢?
庄子问完后 , 拿过骷髅竟当成枕头 , 沉沉睡去 。 谁知 , 半夜时分 , 骷髅入了他的梦 , 来解答这千古之问:
从您的问话看 , 像是一位“辩士” 。 但您说的那些都是活人才有的负累 , 人死后就不存在了 。 人一旦死了 , 上下级的管辖没有了 , 四时的劳役解除了 , 从容地随顺时光的流逝 , 估计纵是南面称王 , 也乐不及此吧!
庄子不相信 , 问道:“若是我让造物者将你复生 , 送回到你的父母亲人、邻里朋友中去 , 你愿意吗?”骷髅忧虑地回答:“我怎能抛弃这君王般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间的苦劳呢?”
『道教之音』道教典故 | 借一颗入梦的骷髅,告诉你一段生与死的对话
本文插图

这个故事很有名 , 也有多个演绎的版本:《列子·天瑞》中的引述 , 汉赋作家张衡的《髑髅赋》 , 才子曹植的《髑髅说》……熟悉道教经忏的朋友还会知道 , 在“放焰口”道场中也有两个唱段《金骷髅》和《银骷髅》 , 也是对庄子遇骷髅的演绎 。 两者内容相仿、旨趣趋同 , 其《金骷髅》叹词如下:
昨日荒郊去玩游 , 忽见一伏 , 白骨白骨骷髅 。 嚣然无语卧荒丘 , 冷愀愀 。 风吹败叶 , 满径满径堆愁 。骷髅骷髅 , 眷属无音 , 恩爱恩爱全丢 。 雨打风筛今几秋?恨悠悠 。 不闻人语 , 惟听惟听溪流 。骷髅骷髅 , 半世形藏 , 恍似惶似浮沤 。 富贵功名怎到头?枉营谋 。 金珠万斛 , 难续难须咽喉 。骷髅骷髅 , 一旦无常 , 万事万事全休 。 想是前生总欠修 , 广愆尤 。 光阴迅速 , 顷刻顷刻难留 , 奉劝人生急早修、莫悠游 。 早求解脱 , 同赴同赴瀛洲 。《全真青玄济炼铁罐施食》这首叹词在创作上灵巧地运用了古文“回环往复”的手法 , 细细读来 , 仿佛通篇都在紧锣密鼓地催促着什么 。 最后终于挑明说 , “奉劝人生急早修、莫悠游 。 早求解脱 , 同赴同赴瀛洲” 。
庄子和骷髅的故事一再流传 , 最关键的原因并不是骷髅的恐怖、内容的惊世骇俗 , 而是它通过“两个不同世界”的主人公的对话 , 探讨了人这一辈子最大的事:生死 。
在原初故事里 , 骷髅经历过生死之后 , 认为生多忧劳 , 死是安乐的 。 到了经忏叹词 , 这个取向反了过来:路边的骷髅孤苦无亲 , 万事全休 , 活着才是一切的基石 。 这个反转不禁教人疑惑 , 道教的生死观究竟是怎么样的?
『道教之音』道教典故 | 借一颗入梦的骷髅,告诉你一段生与死的对话
本文插图
【『道教之音』道教典故 | 借一颗入梦的骷髅,告诉你一段生与死的对话】

注:南宋 李嵩《骷髅幻戏图》(骷髅团扇图)
许多人喜欢庄子是折服于他豁达的生死观 。 在庄子眼中 , 生如白驹过隙 , 死则归于自然 , 生死犹如昼夜 , 不贪生 , 不恶死 , 甚至从骷髅的故事中还能够解读出乐死的倾向 。 而不仅是经忏的叹词 , 在许多道经典籍中 , 都显示出强烈的好生恶死倾向 。 例如《三天内解经》就说:“真道好生而恶杀 。 长生者 , 道也;死坏者 , 非道也 。 死王乃不如生鼠 。 ”这又要如何来解释?
其实 , 道家的先贤子华子有一段关于生死的论述 。 他说:“全生为上 , 亏生次之 , 死次之 , 迫生为下 。 ”借助这句话 , 可以帮我们来解开谜题 。 就如同许多看似针尖对麦芒的“矛盾”实际上不在“同一频道”内 , 在不同版本的骷髅故事中 , 骷髅的生死也不在“同一层次”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