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牡蛎书店:90后店主的神秘小珍珠( 二 )


小吴说 , 她心里一直有个念头 , 如果要开一家店 , 一定要售卖自己喜欢且相信的物品 , 否则就失去了令自己快乐的意义 , 对顾客也不够有诚意 。 “想来想去 , 似乎只有书 , 让我喜欢也信赖 , 于是最后决定开书店 。 ”
在这个网上售书成为趋势的当下 , 开一家小书店实在不算是个很好的初次创业目标 。 不过 , 小吴觉得 , 在实体书店里买书 , 书店已经帮你筛选过一轮了 , 什么也不懂也不至于买到烂书 , 可以非常安心、踏实地进行选购 , 确保你买到的是真正喜欢的 。
“在信息潮每天都把人打得晕头转向的时代 , 我认为逛实体书店归还给了我们非常难得的专注而平静的时刻 。 你在书架前站定 , 开始想‘我是谁/我要什么’ , 没有什么束缚 , 这是日常生活中所剩无几的回头面向‘我’ , 思考‘我’的时间 , 它是自由 , 是解放 , 也是抗争 。 ”
从去年三月装修 , 到六月开业 , 磕磕绊绊 , 从有些“社恐”到现在能和来的顾客聊天沟通 , 还交到了不少朋友 。
书店摆了两本小小的留言本 , 有人涂鸦写字 , 简单干净质朴——
“私藏了月光的海月路18号 , 赏月成功”
“年初喜欢的一家书店关门了 , 夏天的时候 , 我看见它在这里复活”
管书店:
遇见好书 , 就想和更多的人分享
60平方米的店面 , 虽小 , 却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气质 。
通透的大落地窗、有心的陈列台、简单舒适的桌椅 。 书架上有小吴自己手写的温馨提示卡 , 两张大的桌子是陈列区 , 一边是关于春天的书籍 , 另一边摆着文创产品 , 各种“社畜”的笔记本、背包 。
这都是她根据自己的兴趣来定义陈列的 , 书店墙面上挂着的一些艺术设计作品 , 就是出自她男友的手笔 , 一幅微缩作品将整部《红楼梦》的87万字缩印在了一张纸上 , 用放大镜凑近看 , 每个字的笔画还清晰可见 。
疫情期间实体书店全都关门 , 她还在朋友圈里时不时搞点小活动 , 比如将书和插画家的作品捆绑销售 , 也有和鲜花店一起把书和花这两样美好的东西连接起来 。
“看到别的书店都在做 , 觉得自己也应该有所行动 。 ”小吴说 , 疫情对实体书店的确有冲击 , 但她的店小 , 房东还给她免了一个月房租 , 所以相对大的书店压力没那么大 , 但还是想要体现一点“上进心” 。
和她合作的插画家 , 本来就是朋友 , 花店老板也是她前老板介绍认识的 , “我的书没法拼价格 , 就只能多一点附加值 。 ”两波尝试下来 , 她自己感觉还行 , “倒不是说带了多少货 , 而是看到他们每个人收到书的反馈很好 , 我也很开心 。 ”
因为书店小 , 每本书只有两三本 , 不过这段时间她突破了“极限” , 把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的《苦恋》一口气进了十本 。 “这段时间 , 我也开始默默看书 , 缓解情绪 , 特别喜欢这本书 , 就想和更多的人分享 。 ”
理想书店:
我知道你要的那本书在哪里
很多来店的人都喜欢牡蛎书店这种“小而自得”的风格 , 把它拍成视频照片 , 放上社交媒体……慢慢形成了一个固定的小群体 , 从城市的角落慢慢汇集到了江边的牡蛎 , 被更多人发现 。
第一次采访小吴时 , 她说起一位朋友 , 常从城北大悦城(000031,股吧)附近坐地铁来书店聚聚 , 还特意帮她画了好多期可爱的插画 。 三月初 , 书店刚恢复营业 , 还没官宣 , 就有读者来了 , “那天太阳很好 , 还有客人带着猫猫狗狗来 , 他们住在周边 , 不少人和我说 , 家里待久了能来书店坐坐很开心 。 ”
一年以来 , 牡蛎书店还做过一些线下的活动 , 比如读书会、黑胶分享会、好蚌放映厅 , 还邀请别的书店店员分享书店生活经历 , 来的人数经常大大超出小吴的预期 , 这让她看到了书店带来的缘分 , 一群气味相投的人在这里相遇 , 相知 。
目前书店的状况并没有达到小吴心中的理想状态 , “我曾看过一部纪录片叫《最后的黑胶唱片店》 , 顾客只要模糊地给出一些信息 , 店主就可以知道是哪位艺术家的作品 , 收录于哪一年的哪一张专辑 , 然后帮顾客找到 。 这是我梦想的店主状态 , 我还要努力 。 ”她觉得 , 重要的是对客人 , 对书籍始终保持谦逊 , 认真地进货 , 感恩有缘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