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牡蛎书店:90后店主的神秘小珍珠

书店■牡蛎书店:90后店主的神秘小珍珠
图片

书店■牡蛎书店:90后店主的神秘小珍珠
图片

书店■牡蛎书店:90后店主的神秘小珍珠
图片

书店■牡蛎书店:90后店主的神秘小珍珠
图片

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 这组故事会截然不同 。
它应该会说说这座城市里那些24小时书店 , 在无数个深夜的街头 , 亮起一盏灯 , 为夜行人提供彻夜的照明 , 还有书籍的温暖 。 很想听听 , 在24小时书店里停留的那些人的故事 , 他们因何而来 , 又选择了怎样的书籍陪伴 , 度过漫漫长夜 。
它应该会说说那些“隐”于都市的气质小书店 , 它们门面不大 , 店员不多 , 却有一群“痴情”的读者 。 他们常来常往 , 不一定每次都会买书 , 而只是坐下来聊聊天 。 他们认识这些书店的方式也很特别 , 很多只是路过 , 却被它的“独特”所吸引 , 或是有同好推荐 , 在这茫茫都市里找到心灵契合者短暂的歇脚处 。
它应该会说说那些网红书店 , 它们以精致的造型 , 独特的设计 , 与书籍恰好的契合成就了“社交媒体”上的名气 。 人们寻踪而来 , 就好像入了宝山 , 绝不会空手而回 。 有人批评他们远离了阅读的本身 , 但他们的运营者却自有思路——以空间换时间 , 以时间换消费 , 既然可以有网红美食 , 又为什么不能有网红书店?
很可惜 , 疫情来袭 , 打乱的不止是我们美好的设想 , 还有这些书店的行走轨迹 。
据中宣部印刷发行局的行业调查 , 43.7%的书店表示上半年营业收入将下降50%以上;读者到实体书店消费的心理恢复期至少要2—3个月;经营困难的书店将面临裁撤人员、压缩成本的现实考量 , 收入降低等因素也会对员工心态造成影响 , 可能导致优秀员工流失……
这种打乱 , 或许是偶尔走了岔路 , 马上能回来 , 又或许会彻底改变一些人甚至整个行业 。
我们选择倾听这些关于书与人的故事 , 在四月 , 这个因世界阅读日而和“书”格外亲密的日子 。
它们的故事各有曲折 ,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 都构筑了这个城市的美好与感动 。
没有书 , 读者会感觉迷茫;没有爱书人 , 书店会感觉孤单;而没有书店 , 城市会感觉清冷 。
听完它们的故事 , 你会想去身边的书店或是阅读空间里走一走吗?会想成为故事里的一分子吗?
春光正好 , 勿辜负 。 书店美好 , 且珍惜 。
首席采访人员 张磊/文 采访人员 丁以婕/摄
杭州有数百家书店 , 大大小小 , 坐落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 牡蛎书店 , 就是其中一家 。 取名牡蛎的一层意思是 , “珍珠在牡蛎中 , 被发现时最美” , 90后店主吴怡沁说 , 另一层意思是 , “像牡蛎一样神秘 , 自给自足 , 而且孤独”——这句话来自狄更斯的《圣诞颂歌》 。
从地理位置和门面大小来看 , 它的确符合狄更斯这句话的特质 。 店就开在海月路上 , 从店门口往左看是远处的玉皇山 , 往右看是钱塘江 , 边上都是小区 , 平日里宁静安逸 , 有网友开玩笑说 , 这地方就像是杭州的“镰仓”(日本小城 , 背山面海 , 幽静舒适) 。
书店就开在一家超市隔壁 , 没有特别的招牌 , 一不留心就会错过 , 但很多人在大众点评网和小红书上的留言是 , “只要进去了 , 就不会再错过” 。
开书店:
只卖自己喜欢且相信的物品
第一次去牡蛎书店 , 还是一月 , 刚好赶上店休 , 卷闸门拉了一半 , 进去时碰到一位中年阿姨 。 后来知道 , 这是店主小吴的妈妈 。 “我妈是幕后老板 。 ”小吴开玩笑说 , 自己只是个打工的 。
开书店不是她的第一份职业 , 却是她最想做成的那一份 。
大学里学法律 , 但没成为律师 , 辗转做了几份工作 , 后来跨专业试着考中国美院的研究生 , 没成功 , “就觉得我个性上能力上似乎无法适应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 , 就萌生了自己当老板的想法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