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动乱后,中国家庭是不是因为人民对社会的不信任,家人之间的关系比以前更靠近
家庭物质特征:经历过物质匮乏的原生家庭倾向于以物质的手段来表达对下一代人的关爱。那十年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迅速。以二线城市中层家庭为例子。改革开放以后,人们越来越看重学历了。现在一些单位招聘优先要211,985院校。与此同时生活成本上涨,独生子女政策下,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在这种情况下,父辈积累的物质财富很多都给了孩子。我想起一个例子,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比如说我在中学时代做过一个研究性学习,调查学生在食堂用餐的一些情况,我发现2000-2010年这段时间,给学生额外钱财去小卖部买食品的情况和自己去校外餐馆就餐情况越来越多,这些学生的餐饮费是由家长支付的。而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学生们还是以去学校公共食堂吃大锅饭为主。这个调查范围是我的中学,大部分学生家长都是本科学历及以上,家庭经济还不错。与此能够同时是中学课外辅导的投入,许许多多家长都让学生去参加课外辅导。与此同时,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家长也会投入钱财,物质,硬件设施让学生策划或者参加课外活动。 经历过贫穷的家庭,会更多的投入资金向孩子,投资在生活条件或者教育上。但是我个人认为以物质的手段表达关爱是一种方式,但是也有其它方式表达对下一代人的关爱,比如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谈话,沟通等。家庭社会特征:经历过社会解构的原生家庭,若对社会产生不信任,并自觉到是在不安全的社会中生存,便倾向于将一切注意力投入于家庭,并将自己对社会的不安全感灌输给下一代,同时又期待他们可以在比较好的社会环境下生活,因而,对他们的现实与未来生活都显得过度焦虑、操控或溺爱。我个人同意这个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起源于我认识的一位同学。他家长是做生意的,从上个世纪开始,家长就在生意场上打拼。他的家长经常对他说社会的种种丑恶以及自身的无力和不安全感。为了期待他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所以高中就将他送入了国际班,不要参加国内高考,入读国内本科学校。【他的家长认为国内高等教育和高考是很糟糕的,不公正的,对人有很大的损害的】他的家长喜欢询问他的学习生活,并且时常为他做决定,和那些朋友交往,在学校参加那些活动等。但是我并没有发现他没有走上家长期望的那个路。相反,他心性敏感坚忍,对于社会的观察更加深入细致。如果家长的工作环境容易看到社会的消极丑恶,压力大,不稳定。那么家长更喜欢告诫自己孩子增加心计,不要吃亏等。一个家长难免会将自己等工作习惯带给家庭,呈现给孩子。家长工作环境很大程度上和时代背景有关。
推荐阅读
- 海淘买的德国奶粉,用EMS寄到中国,没有显示海关信息,正常吗
- 为啥当今社会大多数男生特别宠爱女朋友甚至到了对女生下跪求原谅感觉中国男女生交往双方并不平等
- 中国愤青多和国家灌输的理论有没有关系
- 为啥中国人在国外旅行的时候,会抱怨“此地太多中国人”
- 求职面试存在马太效应吗屌丝逆袭的意义何在
- 怎样低成本的实现智能家庭生活
- 创业者应该怎样平衡家庭关系
- 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子在婴儿时期,拉屎撒尿谁给她们擦屁股
- 中国幸福感比较高城市有哪些~哪个城市你最喜欢~(谈谈客观的感受和主观原因)
- 在中国真的有superme的公交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