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棣:对抗疫情,除了货币猛药,还需财政刺激

作者: 范棣                            
4月10日 , 央行发布社融数据 。 今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累计增加11.08万亿人民币 , 比上年同期增加约2.5万亿 。 广义货币M2余额达208万亿 , 同比增加10% 。 其中 , 三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创造了单月5万亿的记录 。 从历史上看 , 这个货币增速比较高 。 对于市场担忧货币放水过多 , 可能造成大水漫灌的问题 , 央行表示 , 尽管社融规模增长较大 , 但并不存在流动性淤积的问题 , 目前国内流动性仍比较适度 。
其实 , 用货币量化来对冲疫情给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 , 完全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 , 央行根本不需要如此谨慎 。 因为这是经济的非常时期 , 当然需要动用非常手段 , 既然是非常的货币手段 , 就没有必要按常规的货币政策标准来考虑政策的效用 。 在这个非常时期 , 各国央行都突破了常规的货币政策底线 , 全力对抗疫情引起的经济下滑 。 特别是美联储 , 一改往日的保守、稳重甚至有些固执的货币管制风格 , 突然变得激进和绝决 , 下重手量化货币对冲经济衰退的风险 。
是不是美联储吓昏了头脑?开始有人以为是这样 。 美联储几次下重手 , 管治金融的风格大变 , 并不是几天内的仓促决定 , 是因为美联储看到了经济大萧条的影子 , 这个背后是一大堆宏观经济历史数据和现实数据的运算推演 , 并非一个人拍脑袋 。
为什么美联储担忧历史上1929-1931最至暗的时刻或将再现?第一 , 疫情已经全球化 , 什么时候消亡 , 还看不见明确的时间表 。 这将造成全球投资界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风险 , 市场投资将会自动停止 , 金融活动将会僵化 , 这个时候需要活化经济 , 货币量化当然是一个有力手段 , 美联储作为银行的银行需要站出来;第二 , 如果全球经济停摆6个月 , 损失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GDP , 而是全球产业供应链的坏死 , 这就像一个人脑溢血的人 , 脑溢血可能只有5分钟 , 但它会造成人体某些系统出现器质性病变 , 恢复可能需要数年之久 。 如果6个月内没有订单 , 没有现金流入 , 有多少企业会死掉?死掉的企业谁来顶上?因此 , 6个月的产业停摆完全有可能引起一场类似1929发生的产业大萧条 。 美联储不紧张吗?不出重手更待何时!第三 , 美国经济和股市已经在高处 , 经济的潜力发挥的已经差不多了 , 危机会引起雪崩反应 , 这个时候需要更大力量来刺激经济 。
猛药是有道理的 。 问题是 , 光靠货币量化的猛药还不足以对抗经济衰退 , 效果更快、更直接的是财政政策 , 也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必须是双管齐下 , 两重猛药 。 财政政策的思路首先是减税 , 向中小微企业定向减税 , 比如 , 企业可以直接凭订单到税务局进行减税或免税 。 对于失业和隐形失业人口 , 财政应当加大补贴的力度 , 直接加发失业救济金 。 因此 , 我们看到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次疫情中 , 都使出了财政和金融的十八般武艺 。 在财政救助方面 , 大多国家都直接给国民发钱 。
【范棣:对抗疫情,除了货币猛药,还需财政刺激】政府增加开支 , 很难避免不增加财政赤字和发行更多当的政府债券 。 这样当然会增加政府的负债 , 很多人会担心政府负债程度会进一步加剧 , 引发其它问题 。 其实这也是一种动态和辩证的关系 。 首先 , 总体上看 , 中国政府的债务还处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 , 并没有触及负债高危的红线 。 其次 , 如果企业救助不力 , 大面积企业倒闭 , 财政未来面对的财政平衡问题会更严重 , 风险更大 。 现在通过提高政府的负债来挽救这些企业 , 事实上的效果肯定比按兵不动要好 。 总之 , 着重财政政策 , 用政府和国家的信用背书来帮助中小微企业脱困 , 相比货币政策 , 这也许是一条更实际和直接有效的方法 。 (作者是独立经济学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