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联盟」辅导员说丨 在你按下“发送”键前,你应该知道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辅导员说丨 在你按下“发送”键前 , 你应该知道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 , 我们先回顾两个生活中的场景:
(1)学期末学校邀请你与其他多名学生代表为食堂打分 , 因为你平时基本都在食堂用餐而且感受不错 , 心里想着给食堂打80分 , 当学生代表聚集在一起商讨打分时 , 你发现周围人对食堂的打分都不到50分 , 你一言我一语地吐槽着食堂 , 这时的你会打多少分 。
(2)班级同学一起看完一部电影 , 你觉得电影和自己之前看过的另外一部电影很像 , 觉得又被迫看了部烂片 。 突然听到后面有同学议论说 , 这片子真不错 , 节奏紧凑 , 演员演技到位 , 网站评分也不错 , 称得上好片 , 大家一言一语地附和着 , 这时的你只能选择闭嘴 。
第一个你最后给食堂打了30分 , 第二个你最后给了影片好评 , 虽然食堂没那么糟、影片没那么好, 但是你为了和群体保持一致不得不改变了自己最初的观点 , 这就叫做从众——社会心理学典型的心理效应 。 进化心理学讲到从众是非常有意义的学习方式 , 是个体在信息缺乏的环境中学习到的适应性策略 , 信息匮乏时通过个体自身的努力很难获得所有相关的信息 , 从众则是获取信息、归属到群体继而获得安全感的行为方式 。
「高校辅导员联盟」辅导员说丨 在你按下“发送”键前,你应该知道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本文插图

但从众带来的后果之一 , 群体的观点比讨论之前变得更极端 , 或者变得更冒险或者变得更保守 , 这个变得极端的过程就叫做群体极化 。 群体极化有利有弊 , 就积极一面而言可以促进群体信息一致 , 提高群体内部的同质化 , 提高群体行为的一致性;但我们常见的是群体极化的消极一面 , 使错误的判断和决定更加趋向极端 。
网络“个人时代”跟随互联网时代席卷而来 , 网络新闻话题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即时性 , 使群体极化在网络上更为突出 , 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中认为网络群体极化发生的比例约是现实生活中面对面时的两倍多 , 互联网为群体极化提供了温床 , 而且在互联网上用户更容易获得的是自己喜欢的信息 , 而拒绝接受自己不喜欢的信息 。 截止2019年6月 , 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6.86亿(CNNIC, 2019) , 近一半的网络新闻用户喜欢在网上发表评论 , 网络为给网民提供了平等表达自己意见的“新公共领域” , 网络不再具有地域限制 , 即便身处不同空间 , 用户也能于同一时间段集中在一起 , 针对某个事件共同进行自发讨论 , 由此形成的网络舆论 , 往往会影响事件的后续发展 。
回想你经历过的互联网社会事件 , 你会发现这些网络事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 “群内同质化、群际异质化”分界明显 , 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敌我阵营”对立明显 。 事件发酵 , 随着加入讨论的网民越来越多 , 经过网络讨论后 , 他们的平均观点和反应出现越来越极端的倾向 , 即产生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 甚至引发亿万人参与的网络暴力 , 造成不可忽视的网络公共群体事件 。
【「高校辅导员联盟」辅导员说丨 在你按下“发送”键前,你应该知道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高校辅导员联盟」辅导员说丨 在你按下“发送”键前,你应该知道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
本文插图

网络群体极化为何如此严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解释:
(1)去个性化的社会认同模型认为 , 网络环境下匿名性等操作使个性消失 , 容易引发个体的社会认同 , 容易把与自己观点相似的人知觉为一个规则严密的群体 , 无意间群体形成了自己的目标和阵营 , 加强了群体内的吸引力和群体间的边界效应 , 群体内的差异和不一致暂时被淹没 , 加剧了网络群体极化 。
(2)说服性论据理论认为 , 论据的说服力是影响群体极化的重要因素 , 但网络群体极化现象中 , 论据被少数人(大V、营销号等)掌握 , 常带有片面性、诱导性和模糊性 , 所提供的论据和观点往往符合了大多数人的猜测、符合先验经验和刻板印象(如同情弱势群体、仇富仇官) , 网民感性、受暗示性强 , 少有认知资源和精力对论据进行分析和辨别 , 倾向于认同这类感染性强的观点 , 群体讨论更加剧了对观点的承诺和认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