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未来孩子要接受的国际化教育,将在这五大方面加剧变化( 三 )


文章图片

未来的10年 , 20年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教育?


确实 , 中国的国际化教育 , 面对这些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变化 , 必须进行深层反思与结构性的调整 。

要好好思考 , 在接下来的一、二十年 ,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际化教育?



疫情冲击下,未来孩子要接受的国际化教育,将在这五大方面加剧变化
文章图片



第一 , 中国的国际化教育一定会从前二、三十年的“全盘引进” , 尽可能“原汁原味”向立足本土 , 为我所需 , 有选择的引进而过渡 。


国外成建制的课程系统会被“分解消化”后 , 其优质特色部分会被嫁接到国内课程 , 具有中国特色的、内生性的国际化课程会逐渐成型 , 最后逐渐取代引进课程 。

很难想象 , 一个世界大国 , 有着几千年的文化与教育传统 , 又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 其相当一部分学生 , 是脱离其国民教育系统 , 从小在自己的国家受着国外的教育 。

由“输入型”向“内生型”的转变 , 是中国国际化教育的一次根本性转型 , 这会对我们现有的国际化运营与办学模式带来结构性的冲击与改变 。

这一转型 , 首先会体现在从英语优先、母语弱势 , 向母语优先、双语共同发展的转变
。 现有不少国际教育化学校从家长到校长 , 都是抱着一种心态 , 国际化教育 , 就是英语教育 , 学好英语 , 走遍天下都不怕 。

普遍地重“英”轻“中” , 有的学校和家长 , 恨不得将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开始的课程全都用英语来教 , 孩子们的母语教学变成了“对外汉语” 。

疫情冲击下,未来孩子要接受的国际化教育,将在这五大方面加剧变化
文章图片


这样的国际化教育 , 让中国孩子的母语“错位” , 给孩子未来的身份与文化的认同带来终身的“困惑”与“错位” 。


母语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基 , 也是一个人自信、自尊、自强 , 精神心理安全感及自我意识的基石 。 母语错位 , 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造成不可弥补的“缺憾”与“伤害” 。

母语优先 , 一定是在夯实母语的基础上 , 学好英语 , 真正的中英双语人 , 一定是有母语作为坚实基础的 , 这已为民国以来所有成功的双语人才的成长经历所证实 。

胡适、陈寅恪、林语堂、钱钟书 , 他们都是学贯中西的双语人 , 但他们的学问与身份认同 , 都是以他们厚重扎实的母语为根基 。


母语优先的双语教学 , 对中英双语如何协同发展 , 是比单语教学有着更具挑战的教学要求 。

哪些课是用哪种语言来教更有效、语言与学科内容如何整合 , 何时是孩子的英语语音敏感期、中英双语读写能力素养如何融汇贯通、学科词汇与学科知识的认知理解、双语多元思考力在分析、判断、综合等高阶思维及元认知中的互补迁移……这些问题的深度探索 , 是中国国际化教育转型必需面对的真问题 。

第二 , 国际化学校现有的以引进西方课程为主干的课程架构 , 要逐渐过渡到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的“融合式”体系 。


课程架构的变化 , 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 , 需要静下心来 , 做细致认真的中外课程理念、标准、内容及知识点的梳理整合 。 可先从数、理、化、生、信息等理科课程着手 , 然后再涉及社会、人文层面 。

疫情冲击下,未来孩子要接受的国际化教育,将在这五大方面加剧变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