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最该做的三件事是什么?这位博士妈妈说出了真相( 二 )





因为我们的课堂组织发生了一个特别残忍、突然、而且没有让孩子有准备的变化 , 所以我们才要谈到小衔接这个话题 。


2.外界压力突然增加


当孩子入小学的时候 ,
多数家长会对孩子有一个突然增大的期待 。
你会跟他讲:从现在开始你就是一个小学生了 , 你必须得像一个小学生一样 。



来自老师的期待也是这样的:
你们不再是幼儿园的小朋友 , 你们成为小学生了 , 所以你们一定要怎么怎么样……



然后也有来自同伴的压力 ,
因为每个小朋友被老师被家长这样教育和吓唬之后 , 他也要去看他周围的孩子是怎么样的 。



回来我儿子和我讲:“我们班的某个小朋友特别不听话 , 他老是被老师批评 , 我就特别听话 , 我不被老师批评 , 我是一个好孩子 。 ”
他们还要比哪个小朋友会10以内的加减法 , 哪个小朋友会拼音 , 哪个小朋友会写字 。




在外界评价机制不断跟他们强调这些的一个环境里 , 他们之间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


幼小衔接最该做的三件事是什么?这位博士妈妈说出了真相
文章图片



3.信息量增大


他们从早到晚排满了课 , 信息量一下子增大了很多 。 孩子需要时间 , 去适应去吸收 。 基本上第一个星期 , 我儿子晚上回家路上甚至在车上就会秒睡 , 因为实在是太累了 , 他要接受好多的信息 , 好多规则 , 管得很严 。


前面这三个原因 , 让我觉得我们谈幼小衔接 , 我们家长要摆正一个心态:
幼小衔接不是我们对孩子要提更高的要求 , 这是我们欠孩子们的 。



一个小朋友他在幼儿园玩得挺开心 , 你让他继续这样玩下去 , 他照样是可以学习的 , 但是你非得让他这样学习 。 所以我们家长要有一种我挺对不起你的心态 , 我来帮帮你 。


4.人格发展的阶段性


只有这一个是孩子自己的发展需求 。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理论是被教育界广泛认可的——孩子发展的过程中 , 在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需求 。 所以对家长来讲 , 这应该是我们作为家长的一门必修课:你要了解小朋友的发展 , 在不同的时期 , 他的心理需求到底是什么?


幼小衔接最该做的三件事是什么?这位博士妈妈说出了真相
文章图片


其实很多成人现在面临的心理困境 , 不管是不是我们原生家庭的问题 , 都跟婴幼儿时期需求没有被满足有关系 。



比如说婴儿前期零到二岁的时候 , 小朋友主要的发展任务是对他人的信任感 , 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



因为那时他的意识中只有“我”和“不是我”的东西 , 都混在一起 , 那些“不是我”的东西 , 我到底是信任它呢还是怀疑它呢?我对这个世界应该产生安全感还是恐惧逃避维护自己?




两岁之前是信任感建立非常关键的阶段 。
内心的安全感没有建立好到后期会有很多问题 。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去相信什么科学育儿理论:孩子的需求是按时间来的 , 你到那个时间就要让他满足 , 然后没到时间你不要去满足 。



因为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 , 你不能够按顺序讲他内心的需求是什么 。
去尽可能的去爱他 , 让他知道这个事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