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民间自创小吃能做100多道菜 它比北京城的历史还长

[]这道民间自创小吃能做100多道菜 它比北京城的历史还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老北京的小吃中 , 有很多炸货 , 饹炸饸就是其中一种 , 盛产于通州南门外 。其食材主要是绿豆 , 佐以花椒、香菜等 , 加少许盐 。按照传统工艺 , 饹炸饸有十多道工序 , 先挑绿豆 , 洗豆 , 去皮 , 再用石磨磨成浆 , 掺上些许花椒、香菜和盐 。花椒要先焙焦 , 再擀成末 , 但不能放太多 , 借点味儿就行 , 也有掺上些黑芝麻的 , 再把浆放到炉子上的铛里摊成饼 , 之后卷成一个大大的豆饼卷儿 , 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卷紧 , 只松松地卷就行 , 再切成一个个精致的“小花卷” , 也可以切斜刀 , 成菱形 , 之后用油炸 。那出锅的一个个明黄的袖珍“豆饼花卷儿” , 就成了百姓人家餐桌上一道薄香酥脆的美味小吃 , 这就是老北京饹炸饸 。
关于饹炸饸的来历 , 有一个传说 。在早年间 , 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 漕运繁忙 , 许多船工都带了易于存放的煎饼当干粮 , 日子一久 , 煎饼就不再酥脆 , 有人就把它下油锅炸 , 炸好一尝 , 味道更加香酥可口 。于是 , 这油炸煎饼的做法就在通州一带传开了 。后来人们又把它做了深加工 , 就成了饹炸饸 。不论传说如何 , 可以认定饹炸饸的发源地在通州 。在通州一带 , 一到年根底下 , 几乎家家都炸饹炸饸 。这种素食一传十 , 十传百 , 时隔不久 , 便已风靡京城 , 很快成为大众喜爱的食品 , 所以通州人有句话:“先有饹炸饸 , 后有北京城 。”
北京还有一种相似的小吃 , 叫做与“饹炸” 。关于“饹炸”名字的由来 , 也有个传说 。清王朝在河北遵化县建有东陵 , 同治年间 , 守陵太监为讨慈禧的欢心 , 就把当地这一特产送进了皇宫请老佛爷品尝 。慈禧太后吃饭有个习惯 , 不管端上来什么菜 , 最多只吃两口 , 太监就赶忙撤下换上新菜 。这一次 , 御膳房特地为老佛爷做了这道炸豆卷 , 她一看没吃过 , 问了声:“这是什么菜呀?”太监赶忙回答:“回老佛爷 , 还没来得及起名字呢 , 先给您老人家尝鲜 , 请老佛爷赐个名吧!”慈禧太后拿起筷子吃了两口没什么表情 , 太监一看 , 就忙着往下撤 。谁知 , 慈禧太后还没有吃够 , 不紧不慢说了句:“搁着吧 。”太监听见以为这是太后赐的菜名 , 马上传下去:“老佛爷赐此菜名为’饹炸’!”饹炸与搁着谐音 , 从此以后 , 饹炸的叫法便在民间流传下来 , 饹炸的身价也大大提高 。
[]这道民间自创小吃能做100多道菜 它比北京城的历史还长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饹炸也叫软炸饹炸 , 主要原料是绿豆面或豌豆面 , 也有用小米面的 。但如果用豆面 , 最好加点儿白面 , 再打个鸡蛋进去 , 把原料搅成糊 , 上饼铛用微火摊成一张有一定厚度的胚子备用 。再把“胚子”切成方形或菱形块 , 下热油中炸到饹炸表面鼓起 , 呈金黄色就可以装盘了 。上桌时还得配一小碗用酱油、醋、蒜末调制的作料 , 吃的时候用饹炸蘸一点儿作料 , 外酥里嫩 , 口味清爽 。“饹炸饸”与“饹炸”的主要区别在于:形状上 , 前者薄 , 成卷;后者略厚 , 成片;口味上 , 前者酥脆 , 后者外酥里嫩 。
长久以来 , 各种饹炸小吃已是京城大众喜爱的传统美食 , 它不仅清香爽口 , 从营养角度看 , 绿豆还具有清肝和胃 , 泻火消暑 , 降压清脂的作用 。据《本草纲目》记载:“绿豆解金石砒霜草木诸毒 , 宜连皮生研 , 水服 , 且益气 , 厚肠胃 , 通经络 , 无久服枯人之忌 。” 按当今的理念 , 属于健康食品 。
【[]这道民间自创小吃能做100多道菜 它比北京城的历史还长】现在 , 饹炸小吃已发展成为一个菜品系列:醋溜饹炸、烩饹炸、炸饹炸、焦溜饹炸、玻璃饹炸、炒饹炸、糖醋饹炸、等等 , 据说能做一百多道菜 , 很有特色 。和饹炸饸一块儿做的还有“鹅脖”、“螃蟹盖儿” , 就是肉饹炸饸 , 饹炸饸里放肉馅 , 更是味道鲜美 。这些佳肴摆在餐桌上 , 质高形异 , 味香色美 , 酥脆香醇 , 回味无穷 。近年来 , 饹炸菜肴更是登上了大雅之堂 , 饹炸宴已成为招待国内外宾客的北京特色菜 , 深得食客的赞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