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难以抚平的文化伤痛——读《文化苦旅》有感


北京联盟_本文原题:难以抚平的文化伤痛——读《文化苦旅》有感
难以抚平的文化伤痛
【「余秋雨」难以抚平的文化伤痛——读《文化苦旅》有感】—读《文化苦旅》有感
文/苏磊
「余秋雨」难以抚平的文化伤痛——读《文化苦旅》有感
本文插图

残阳夕照 , 尘沙昏昏 , 余秋雨伫立在苍凉幽远的甘凉古道旁 , 极目眺望着无边无垠的浩瀚沙海 , 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 。 河西走廊汉代张骞开辟的 , 连接西亚和欧洲的丝绸之路 , 将古老中国的灿烂文化传向了世界 。 古罗马的凯撒大帝 , 有一次身着一件绚丽夺目的丝绸长袍去看戏 , 引来了在场观众的啧啧赞叹 , 他们目不转睛地盯着皇帝的衣饰 , 以致对戏台上演员们的表演置若罔闻 。 众人的心早已梦游神离 , 悠悠飞向了遥不可及的神奇国度 。 怀着对东方向往 , 欧洲各国与汉朝的商贸日渐频繁 , 丝绸之路成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
「余秋雨」难以抚平的文化伤痛——读《文化苦旅》有感
本文插图

这条湮没在荒漠深处的古道 , 不仅向欧洲展示了东方大国巧夺天工的纺织技艺 , 还见证了金戈铁马 , 英雄浪漫的辉煌年代 。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从军行》诗云:“前军夜战洮河北 , 已报生擒吐谷浑 。 ”盛唐 , 一个恢宏响亮的名字 , 提起它总是令人感到热血澎湃 。 世界华人引以为傲的唐人街 , 也源始于这个王朝 。 然而大唐的繁华 , 却如落日余晖一般 , 虽然也有光芒万丈 , 但是终将消失在历史的地平线 。 如果说唐是质朴明快 , 那么宋就是温婉柔和 。 从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 宋朝就秉持着重文抑武的治国之道 。 文化向前迈进 , 却少了血性勇武 。 “山河破碎风飘絮 。 ”的苦痛 , 依然无法阻挡“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纵乐 。
「余秋雨」难以抚平的文化伤痛——读《文化苦旅》有感
本文插图

俱往矣 , 无论是唐风还是宋韵 , 都如这迟暮的夕阳晚景供人凭吊罢了 。 我们只能通过玉门关那块断碑残文 , 找寻到镌刻在历史中的沧桑印记 。 触景生情 , 余秋雨的心中深思着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 , 那么再过千百年 , 人类不就要被自己所创造的精神成果压得喘不过气来?如果精神和体魄总是矛盾 , 深邃和青春总是无缘 , 学识和游戏总是对立 , 那么何时才能问津人类自古至今一直苦苦企盼的自身健全?”
「余秋雨」难以抚平的文化伤痛——读《文化苦旅》有感
本文插图

余秋雨老师的问题太过深奥 , 以我浅薄的知识尚难理解它的真义 。 然而看到他在大漠中艰难行进的背影 , 我的心中也似有一点感悟 , 就是懈怠则衰 , 羸弱则亡 。 无论唐朝、宋朝、乃至其后三百年的清朝莫不如此 。 且看作者眼前那些残败破损的石窟壁画 , 它所承载的文明之重 , 又岂能是一个人所能负担得起的?书中道士塔篇提到的 , 那个将祖国文化遗产据为己有的落魄道士王圆箓 , 为了些许银元 , 就将无价的经文出卖给外国人 , 他在华夏文明的躯体上划上了一道深痕 , 作为渴飨精神文化的后人 , 王道士的所作所为无疑被冠以了文化罪人的恶名 。
「余秋雨」难以抚平的文化伤痛——读《文化苦旅》有感
本文插图

不过以他一己之力又能如何?清政府对敦煌石窟艺术价值的漠视 , 更加让人们灰心绝望 。 还有国人们切齿深恨的斯坦因 , 用虚伪和诡诈的手段 , 拉走了一车又一车的文物 。 他归国之后 , 针对敦煌经卷和壁画 ,
在大学发表了数次演说 , 现场听众无不欢呼雀跃 , 他们一致认为从王道士这样的蠢人手中 , 抢救出这笔宝贵的遗产是多么重要 。 正是斯坦因的“义举” , 使敦煌文献得以重见天日 。 厚颜无耻的强盗摇身一变成了拯救文化的英雄 , 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