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刘华清』儿童青少年厌学与心理障碍( 二 )


医生特别提醒:寄宿、转学等是孩子抑郁发生的重要诱因 。 我们在临床心理门诊发现 , 孩子在三岁前被父母送到外地抚养的常常来看我们的门诊 。 所以建议 , 孩子早年最好不与父母分开 。
4.内向自卑 , 都是抑郁的不稳定因素 。
在性格因素方面 , 依赖性高、低自尊水平、容易自我批评、自卑、性格偏内向、较孤僻、不愿与人交往、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缺乏独立性、缺乏进取心的孩子 , 更容易患抑郁 。
在应对事物的归因方式上 , 有些倾向于把坏事件的原因归结为自身 , 甚至否定自己的全部 , 认为这种情况会持久存在 。 这样的儿童青少年更容易患抑郁 。
5.太看重学习 , 也易抑郁 。
有很多孩子将幸福和满足感 , 完全归因于自己所获得的学习成绩 。 当他们的学习成绩或排名达不到自我要求时 , 也更容易抑郁 。
很多父母“望子成龙” 。 但除了希望孩子们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 更要加强对他们兴趣爱好的培养和支持 。 抑郁的一个核心症状 , 就是兴趣缺乏、乐趣丧失 。 现在的学习竞争压力很大 , 即使孩子在学习上差点 , 但他依然会有属于自己的那份开心和热情 。 这能有效防止抑郁的发生 。
6.体质差 , 情绪受累 。
身体的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 , 身体健康水平低下的儿童青少年更易产生抑郁问题 。 且与健康状况良好的儿童青少年有极显著的差异 。
躯体疾病本身就对儿童青少年构成应激 , 尤其有些身体缺陷会造成或轻或重、或暂时或长久的影响 。 在躯体疾病的背景下 , 治疗疾病的过程严重扰乱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 。 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 , 与熟悉环境分离 , 更容易自卑、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孤立、没有归属感、对他人的评价敏感等 , 且逐渐影响其自我概念的发展 。
与成人抑郁相比 , 儿童青少年抑郁表现不典型 , 容易被误诊为网络成瘾、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品行障碍、对立违抗性障碍等 。 儿童青少年抑郁则常常被认为是“成长的烦恼” , 缺乏心理学知识的老百姓以为 , 给予引导和鼓励 , 青少年的烦恼期就会过去 。
但临床案例显示:儿童青少年的抑郁障碍其病情较成人严重 , 病程更长期 , 发作时情感的转折起伏更为快速且短促 , 部分发展为更为严重的双相情感障碍 , 其症状缓解期短 , 对药物疗效更差 , 自杀率更高 , 整体的社会功能遭受严重破坏 , 家人和社会的负担更重 。 自杀已成为儿童青少年死亡的头号原因 。
所以 , 一方面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 另一方面 , 更重要的是避免出现各种诱发孩子产生抑郁的因素 。
早期母婴关系至关重要
婴幼儿期对母亲或主要照料者的关系是人类个体最早体验的一种社会关系 , 也是建立和发展对他人及环境的安全感与信任感的至关重要的基础 。 如果个体在生命早期遭遇到了不安全的养育环境且得不到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 则所形成不安全性的内部工作模式会导致个体的焦虑特质及或抑郁特质 , 并会延续到青春期和成年期 , 甚至会贯穿一生 。
实验研究发现 , 如果母亲与婴儿的分离成为一种持续性状态 , 婴儿会常常会感到悲伤 , 表现紧张和退缩 , 甚至出现心理紊乱状态 。 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依恋模式还被证实有世代传递的深远影响 。 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很难以跟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 无法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 , 一旦要进入重要的关系连结中 , 他们会主动逃离 。
每个婴儿天生都有向外与母亲联结的自然本能 。 新生儿的生存完全依赖母亲 , 且与母亲处于一体的融合之中 , 尚未发展出自己的疆界 , 因此无法将自己与母亲区分开来 。 个体化的过程是从婴儿到儿童期 , 一点一点累积疆界结构与身份认同而形成的 , 这需要时间 , 才能从“与母亲一体”进到“自己是个个体” 。 -若在人生早期因为某些原因必须与母亲分离 , 例如:母亲产后不久即过世、母亲生病 , 或母亲因某种原因而无法长时间照顾小孩 , 抑或婴儿早产 , 必须待在保温箱中 。 这时 , 婴儿与母亲的联结就被打断了 。 婴孩太脆弱尚未成熟 , 无法像大人一样有能力消化这类分离的痛苦 , 也无法吸收与转化这种遭遇的影响 , 于是会有惊吓与恐慌 。 他的心灵会开始用各式各样的屏障与补偿来回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