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又多一枚“花开牡丹”,浙商证券研究所两个月内集齐七将, 2020将研究提到头号工程
财联社(北京 , 采访人员 陈靖)讯 , 浙商证券研究所一篇"浙商交运李丹|花开牡丹"的文章 , 又吸引到行业关注 , 每每浙商研究发出类似文章 , 都意味着又见新干将加盟 。 目前不足两个月时间里 , 浙商研究所已集齐7将 。
最新加盟的 , 是来自海通证券的李丹 , 担任浙商证券交运首席分析师李丹 , 人称花开牡丹 , 4月8日正式加盟浙商证券研究所 。
3月18日晚间 , 浙商证券发布业绩报告 , 其中提到浙商证券研究业务实现佣金收入同比提升 3% 。 全年新增服务公募机构1家 , 累计 62 家 , 在主要大型公募基金的佣金贡献排名得到稳步提升 , 其中在部分公募基金的排名已进入前 10 位 , 甚至迈入前 3 位 , 上年累计发布研究报告数量报告达1565篇 。
浙商证券今年以来发力研究所的态势愈发明显 。 浙商证券表示 , 研究所将重点围绕"六大+三新" , 大类资产配置、大金融、大消费、大健康、大装备、大周期+新经济(TMT)、新能源、新材料九个领域进行战略布局 。 力争三年内建成全国具有较大市场影响力、卓越价值创造力的一流研究所 。
研究所团队已有九员"猛将" , 两月内7名分析师加盟
邱冠华在采访中向采访人员透露 , 浙商证券今年发展研究所石头势头迅猛 , 目前还在不断扩充研究队伍 , 仅两个月内共7名分析师加盟 , 这也显露了浙商证券对于研究业务的重视和"野心" 。
财联社采访人员依照加盟时间顺序统计 , 第一名为分析师梁凤洁 。 此前浙商证券在线公众号发布文章"疫情之下 , 浙商证券研究所蓄势待发" , 90后银行首席梁凤洁格外引人注目 。 文章称 , 梁凤洁是浙商证券研究所目前最年轻的银行首席 , 为新财富白金团队核心成员 。
据悉 , 梁凤洁本科就读于南京大学经济学专业 , 北京大学金融学硕士毕业 , 2018年7月毕业后入职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任银行研究员 , 2020年2月20日入职浙商证券研究所任银行首席研究员 。
邱冠华对其给出较高的评价:"梁凤洁是我从业十一年所带过的银行研究基本功最扎实的徒弟之一 。 不要畏惧年轻 , 年轻是你最大的本钱 , 天空是你发挥的极限 。 多向优秀同行学习 , 多为投资者奉献佳作--要么不出 , 出必精品 。 "
第二名为浙商中小余剑秋 , 是挖掘成长股的特种兵 。 2018年7月毕业后入职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任中小盘研究员 , 2020年3月12日加盟浙商证券研究所任中小盘首席研究员 。
邱冠华对其评价甚高 , "思考力强 , 执行力强的靠谱年轻人 , 剑秋总能找到独特视角切入问题 , 洞察事物背后的本质 , 相信剑秋团队的跨行业研究能力 , 作为浙商研究的一支特种部队 , 重新定义中小 , 给市场更多增量 。 "
【「研究所」又多一枚“花开牡丹”,浙商证券研究所两个月内集齐七将, 2020将研究提到头号工程】第三名为化工首席分析师陈煜 , 他是一个会吟诗作对的交大理工男 。 其先后在国金证券研究所(2016.3-2017.5)、民生证券研究所(2017.5-2017.9)、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2017.9-2020.3)任化工研究员 , 2020年3月入职浙商证券研究所任化工首席研究员 。
百炼成钢 , 更有收获:陈煜于2017年获得团队新财富第7名(入围) 。 2018年团队新财富第5名(上榜);全球享誉盛名的美国《机构投资者》(II)评选中位列大陆化工业第2;2019年《机构投资者》(II)大陆化工业第1名 。
3月26日 , 华泰证券原首席宏观分析师李超正式入职浙商证券 , 担任首席经济学家一职 , 称为近两个月内加入浙商证券研究所等第四位分析师 。 当天下午 , 李超在其公众号"李超宏观研究与资产配置"中也表示 , 正式加入浙商证券任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副所长) , "从2008年至2016年 , 近八年在央行的历练 , 铸造了我坚实的宏观经济判断与政策研究框架 , 尤其在系统性风险研判和经济金融改革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
推荐阅读
- 中国证券报■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数字人民币研发正稳妥推进
- #中国人民银行#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网传信息为测试内容 并不意味数字人民币正式落地发行
- 『深交所』深交所研究所重磅文章:什么样的公司有财务造假嫌疑?
- 『金融读书会』深交所研究所发文:什么样的公司有财务造假嫌疑
- 「咖啡」东兴证券两份研报互掐,瑞幸造假带出分析师尴尬,为何多家知名券商研究所未能发现瑞幸造
- #黑凤梨研究所#跌破2%!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创成立新低,流动性在"泛滥"?
- 『读懂财经研究所』坐拥全球第六大广告平台,汇量科技的“野心”布局你真的没看懂!
- 李超:为打造一流研究所屡见发力,又请来华泰证券李超任首席经济学家,浙商证券迈入研究发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