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客户端】老人把这个医疗队队员的名字写在纸上,“救过我们命的人,永远不能忘”



【北京日报客户端】老人把这个医疗队队员的名字写在纸上,“救过我们命的人,永远不能忘”
本文插图

(叶永安在为患者把脉 。 东直门医院供图)
3月25日 , 一列从武汉站开往“美丽家乡”站的列车稳稳地停在了北京西站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在武汉抗疫一线奋战59天的24位白衣战士 , 终于回家了!记忆1中医医疗队挺进“危险红区”
踏上北京土地的那一刻 , 不少队员落泪了 。 在武汉“危险红区”对战病毒的日子 , 他们将永远难忘 。
“9床的病人顺利拔管了!”3月12日 , 在中西医共同努力下 ,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ICU重症监护室 , 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 这是国家中医医疗队参与救治的第二例顺利拔管的机械通气患者 。
这位77岁的老人3月3日入院时病情严重 , 已陷入昏睡 , 之后一度出现心脏骤停 。 3月6日 , 第二批援鄂中医医疗队总领队、东直门医院医疗队领队叶永安带团队查房时 , 通过极其有限的脉诊信息 , 对这名患者进行了中药干预 。 数日内 , 老人情况逐渐好转 , 并最终顺利拔管 。 后来 , 在队员们的全力救治下 , 老人最终顺利出院 。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 , 这样的生死对决 , 在重症ICU病房几乎每天上演 。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ICU病房 , 是此次疫情中临时改造的病房 , 而并非传染病医院的负压病房 。 因此 , 危险性也要高很多 。 这里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呼吸道持续开放 , 空气中病毒浓度是普通病房数倍 。 为了采集资料 , 治疗更多重症、危重症患者 , 叶永安决定率队进入ICU重症病房 , 参与危重症患者救治 。
在临床 , 望闻问切是中医收集临床信息的核心手段 , 但是重症监护室的病人上着呼吸机 , 无法观察舌象 , 医生戴着两层手套 , 切脉也很困难 。 于是 , 叶永安运用三部九候诊法 , 在颈动脉、踝关节拿脉 , 同时灵活采用脏腑辨证及卫气营血等理论 , 不断为患者调整治疗方案 。
经过分析 , 国家中医医疗队创新地提出了新冠肺炎属“湿毒夹风之疫” , 其总体核心病机是“湿、毒、风、虚” 。 后来 , 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下 , 一例又一例重症患者转危为安 , 顺利转出ICU病房 , 更坚定了中医药参与危重症患者救治的信心 。 记忆2运用中医特色技术“辨证施护”
在武汉的时候 , 队员们发挥自身优势 , 运用中医药系统理论 , 针对不同患者临床症状 , 进行辨证施护 , 运用穴位按摩、耳穴压豆、乐眠操、十八段锦等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 帮助患者康复 。 针灸科医生刘宁除了开具中药汤剂 , 还为部分患者进行针灸治疗 , 让患者喘憋、心悸、乏力的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 段云姗和张春花两位护士长 , 则将一套“增强抵抗力、修复免疫功能”的中医特色护理技术在隔离病房内推行 , 赢得了患者的高度认可 。
护士长杜渐听说43床的阿姨得知爱人离世的消息 , 哭了一宿 。 为了让43床患者能好好休息 , 杜渐细心地为她贴起了耳穴 。 “阿姨 , 我用中医疗法给您贴个耳穴吧 , 一个最神奇的穴位——‘身心穴’……”第二天一早 , 杜渐收到了43床患者的信息 , 说自己前一晚睡得特别好 。
事实上 , 在国家中医医疗队负责的呼吸重症六病区 , 大部分是重症患者 , 他们中有一多半的病人都不同程度用过针灸、耳穴等中医疗法 。 记忆3“要把这份恩情永远放在心里”
面对紧缺的物资条件 , 为全力救治患者 , 队员们最大限度实行6小时工作制 , 这意味着只要穿上防护用具进入隔离区 , 他们就不能再进食、喝水、上厕所……加上穿脱隔离服复杂的程序 , 他们每个人都要在低气压、厚重的隔离服中至少待7个小时 。 东直门医院90后护士耿旭说 , 她已经养成了连续七八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习惯” 。 就这样 , 从1月30日抵达后 , 队员们克服了所有的困难 , 默默守护着患者 , 直到最后一名患者顺利转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