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京西古道:山上原始静谧山下川流不息,它究竟有何特别?


前些日子 , 京西古道马蹄窝被六辆越野车碾压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 京西古道是中国十大古道之一 , 也是京郊保存最完好的文物级古道 。 它诠释了门头沟历史的沧桑变迁 , 也是西山文化的展示 。 保护好马蹄窝 , 保护好这条古道 , 人们才能沿着古道领略历史的厚重 。

京西古道@京西古道:山上原始静谧山下川流不息,它究竟有何特别?
本文插图

摄影:白继开
对于北京的朋友们来说 , 门头沟地区的山总是充满了看不够的魅力 , 京西古道就是其中的魅力之一 。 自古以来 , 西北游牧民族、山区及平原农耕部落通过西山互有往来 , 时而又发生战争 。 北京西部山区人文历史悠久 , 地理位置特殊 , 物产资源丰富 。 把历史、地理、物产有机相连的是交通道路 。 近代公路、铁路修通前 , 在人类交往、军事、政治、经济、宗教、民俗等活动中起过重要作用的道路 , 被人们称为古道 , 地处京西的称之为京西古道 。
京西古道如一张大网纵贯北京西部山区 , 道路多而且长 , 古道主要有商旅道、军用道、香道之分 , 它们互相交织在一起 。 其中商旅道如王平古道、玉河古道等的历史遗迹最多 , 几百年过去了 , 古道虽已废弃荒凉 , 但古韵犹存 。
蹄窝深深道艰辛
京西出产煤炭和石材 , 琉璃的烧制更是远近闻名 , 在过去交通运输不便的条件下 , 只能依靠马、驴、骡 , 甚至骆驼驮运煤炭和其他货物 。 元、明以来 , 拉煤运货的骡子与马匹成群结队 ,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来来往往 , 久而久之 , 便在古道基岩(细砂岩、石灰岩)中踩踏出壮观的蹄窝 , 至今仍清晰可辨 。 深深的蹄窝 , 既体现出时间的韧性 , 也显示出生活的艰辛 。
从商旅通行到朝拜上香 , 从筑城戍边到民族交融 , 马帮结队 , 驼铃阵阵 , 无数历史故事曾在古道上发生 。 古道蜿蜒盘旋 , 年深日久 , 与沿线的关隘、村落、庙宇、碑刻一起 , 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京西人文景观 。
圈门过街楼是门头沟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 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本就是京西门头沟运煤古道 , 所跨的那条沟就是门头沟(即横岭至大峪的泄水沟) , 门头沟的区名由此得来 。 圈门过街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当地惟一的三孔过街楼(其他过街楼都是单孔) 。 因其地处京西古道 , 明清以来一直是一条繁忙的煤炭运输线 , 数十座煤窑位于过街楼周围及以西地区 , 楼上原本供着药王、文昌和关帝 , 过往商贾在此祈求平安顺利、财源兴旺 。
圈门戏楼 , 做工也细致考究 。 明清时期 , 在煤窑兴盛的日子里 , 逢年过节唱大戏 , 都是煤窑主、士绅出钱请来戏班子 , 穷人百姓也跟着沾点光 , 看看热闹过过戏瘾沾点荤腥 。 建于明代的大戏楼由两座房子连搭 , 分为前后台 , 前台一大间是悬山卷棚顶 , 后面那间是硬山顶 。
穿过圈门 , 便是古道的开始 。 京西古道 , 在那过去的朝代 , 没有火车没有公路 , 如果想从北京去西北张家口内蒙什么的 , 除了居庸关方向 , 古人都走西山山沟里的人马踩出来的道 , 于是当年的千马万驴 , 留下了深深的蹄窝 。
明代顺天府宛平知县沈榜的《宛署杂记》中记载:“三家店过浑河板桥 , 约二里许曰琉璃局 , 又五里曰雾里村 , 又五里曰柔儿岭 , 又五里曰蝎虎涧 , 又五里曰牛角岭 , 又三里曰桥儿涧 , 又五里曰落坡村 。 ”由此可见 , 从三家店过永定河 , 约二里是琉璃局(今琉璃渠) , 再五里是牛角岭 , 再三里是桥儿涧 , 再五里是落坡村 。 此书明确记载了西山大道由东向西经过的村落顺序 。
牛角岭关城在门头沟王平镇韭园村东的山岭上 , 是京西古道西山大道东向西的第一个隘口 , 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 具有“地界”的意义 。 关城建在两山坡对峙之处 , 扼守着古道之要冲 , 关城不远处有破烂的残墙 , 最具标志性的300余个骡马蹄窝 , 虽然深浅不一 , 但大小有别 , 它们光滑醒目 , 深深烙刻在坚硬的山石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