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古道@京西古道:山上原始静谧山下川流不息,它究竟有何特别?( 四 )



京西古道@京西古道:山上原始静谧山下川流不息,它究竟有何特别?
本文插图

戒台寺石牌坊
过娼妓桥一路向南偏西的方向 , 大约半小时就到了108国道 , 此时离石佛村仅有几十米 , 离戒台寺只有几百米 。 顺着路边的指示牌进入石佛村 , 看到了另外一条古道芦潭古道的路碑和戒台寺的古山门 。 芦潭古道东起卢沟桥 , 西至潭柘寺 , 为京西古道南路的一路古香道 , 在石佛村至石牌坊之间的一段保存完好 。 石佛村、秋坡村、苛萝坨村是三个因戒台寺而得名的村落 , 与戒台寺的进香活动关系密切 。
芦潭古道通寺庙
芦潭古道从卢沟桥向西经王佐 , 再向北经石佛村到戒台寺和潭柘寺 , 芦潭古道和庞潭古道都是进香的古道 , 因此运煤经商的商人走此道的相对比走中线、北线的要少一些 , 古道上的蹄窝也就相对比较少了 。
看到戒台寺的古山门 , 立刻有一种厚重的沧桑感!山门虽在 , 但如今已经人迹罕至 , 前往戒台寺的游人都从戒台寺的景区新门进入了 。 山门就是一座石牌坊 , 坐西朝东 , 与戒台寺遥相呼应 , 这戒台寺山门石牌坊就是北京现存最古老的牌坊了 。 石牌坊通体采用汉白玉石料錾雕成仿木结构建筑 , 庑殿顶两柱单间一层楼 , 其彩绘可与十三陵石牌坊的彩绘相媲美 。 石牌坊背面匾额刻“祗园真境”四字 , 落款有两行小字“大明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己亥季春吉日立” , 说明它创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 。 正面匾额刻“永镇皇图”四字 , 落款几行小字“大清光绪壬辰年秋季九月吉日弟子长白文麟重修” , 道出的是清光绪十八年(1892)对此石碑坊进行过重修 。 石牌坊两边楼柱上有莲座楹联 , 上联是:“星海空澄广映无边诸佛地” , 下联为:“日轮皇鉴大明洪护梵王家” , 风霜百年 , 艳彩斑驳 , 依稀古色 , 给芦潭古道增添了一份历史的厚重感和古老文化的人文情怀 。
老北京有个说法:“潭柘以泉胜 , 戒台以松名” , 可见戒台寺的奇松远近驰名 , 不说戒台寺景区内 , 单就古山门两侧 , 古松茂密 , 枝干遒劲 , 庞大的树冠像是护卫着古寺的前世今生 。
戒台寺古塔林在进入山门后的山坡上 , 主塔依旧完好 , 旁边的附塔大多已经被毁 。 戒台寺兴衰起伏一千多年 , 因历史悠久高僧辈出 , 许多僧人圆寂后在古寺周边建墓塔 , 千百年来有过僧人墓塔无数 , 形成了古寺外独特的塔林风景 。 而这座古塔林中的主塔保存完好 , 据说是戒台寺第一个方丈的舍利塔 。
因摩崖石刻而得名的门头沟区永定镇石佛村 , 拥有着北京地区目前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摩崖造像群 , 共雕有佛像18尊 , 而石佛村所处的位置 , 也在芦潭古道上 , 摩崖造像应该是来往香客信仰与祈福的产物 。 2004年村民在摩崖石刻脚下挖出一座古石桥 , 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尊无头的石佛像 。
西峰寺位于门头沟区永定乡苛萝坨村西山窝中 , 西峰寺始建于唐 , 初名会聚寺 , 元代因寺内有清泉一泓 , 遂改名为玉泉寺 。 到了明正统元年 , 明英宗朱祁镇下令重建古寺并赐名“西峰寺” 。 当时寺址内有唐俊公塔、元月泉新公塔(后移戒台寺景区内) , 有山门殿、天王殿、如来殿、毗卢殿、钟鼓楼及伽蓝堂、祖师堂 , 东西还有两庑环绕 。
到了清代 , 西峰寺衰败了 , 如今最珍贵的古迹遗存就是一棵千年树龄的白果树 , 这要从恭亲王奕訢的次子载滢的地宫说起 。 清末光绪年间 , 恭亲王奕訢为了避难养疾 , 在京西戒台寺留住十年之久 。 在此期间 , 恭亲王出资对戒台寺进行了修缮 , 与戒台寺僧人建立了密切关系 。 戒台寺方丈为了感谢恭亲王 , 将下院西峰寺赠予恭亲王作为墓地 。 奕訢去世后 , 朝廷在昌平另赐了墓地 , 奕訢和他的家人大多埋葬在昌平 , 这里就成了其次子载滢的墓地 。 载滢地宫建在如来殿后侧 , 殿后的台阶将地宫宫门隐蔽起来 , 其东侧就是那棵高大参天的古银杏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