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甲午战争中,清军为何一触即溃( 四 )


国内的清流派及主战派们不仅借助皇帝的权威逼着李鸿章的北洋军队同日军开战 , 更促狭的是 , 自己袖手旁观 , 还百般阻挠其购买外国新式军舰、军火 。 主战 , 却又不同意购买新式军舰、武器装备国防力量 , 这样的主战派 , 真是匪夷所思!
【『清军』甲午战争中,清军为何一触即溃】清军当时承担对日作战的军队几乎都是淮军体系 , 很多地方督抚、将领甚至坐视不管 。 当时有西方人认为:"
1895年2月 , 威海卫之战是保卫北洋海军根据地的防御战 , 也是北洋舰队对日的最后一战 。 北洋水师遭到日军陆上和水上的夹击 , 丁汝昌坐镇指挥的刘公岛成为孤岛 , 北洋舰队到了穷途末路 。 日本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祜亨致书丁汝昌劝降 , 丁汝昌拒绝投降并自杀 。 日军在刘公岛登陆 , 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 , 宣示着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 这时正是阴历正月 , 北京城里在热闹地大开宴席 , 一派歌舞升平景象 , 有诗描述道:"凤阙张灯海宴开 , 年年宣示万年杯 。 魏公高踞金銮殿 , 不见渔阳鼓吏来 。 "
史学界甚至有人认为:"中国海军之败 , 不是败于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的下午 , 而是败于以往数十年的不自振作 。 "
随着北洋海军的覆灭 , 以及叶志超、卫汝贵等在陆路战场的惨败 , 淮军势力一落千丈 , 并与李鸿章一起成为众矢之的 , 朝野上下对李鸿章的弹劾更如雪片一般 。
北洋水师副提督、德国人汉纳根对清军的甲午战败 , 做了如是总结:"中国取败之道有二大端:一曰无总帅 , 督、抚各自保封疆 , 分而不能合;一曰无名将 , 提、镇各未谙韬略 , 愚而不能明 。 职此二端 , 断难一战 。 "--这是一个身当其事、熟悉清军军情的外国军官从战术角度对于中日甲午战争清军战败的"诊断" , 虽然不全面 , 但很值得深思 。
甚至 , 有史学者认为 , 甲午战争实际上是李鸿章的淮军体系被日军击溃了 。 "日本的战争努力动员了举国一致的力量 , 而中国人民几乎没有受冲突的影响 , 政府几乎全部凭借北洋水师和李鸿章的淮军"(《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 。
回首百多年前的往事 , 惨痛、辛酸 , 中华民族自当警醒、奋发 。
*摘自《文史天地》杂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