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回拨来自武汉的来电 电话那头的他们还好吗?

冰点特稿第1179期
回拨武汉来电
2月初那会儿,我和同事接通了600多个来自武汉的电话 。
“求床位,一家四口三人感染,家里有1岁多的小孩 。”
“一家三口感染,无院可住 。”
“父亲肺炎确诊,合并高血压,无法入院 。”
【「医院」回拨来自武汉的来电 电话那头的他们还好吗?】我们记下这些信息,帮他们寻找可能有用的途径 。疫情突如其来,医疗资源挤兑严重 。那时,每一张病床都来之不易,每一份物资都弥足珍贵 。一个多星期后,武汉基本完成“应收尽收” 。一个多月后,武汉即将解封,电话那头的他们还好吗?
我们回拨了38个号码,有人说全家都出院了,有人说希望亲人被记住,有人说治愈者可能依旧面临困难,还需要发声 。
这些家庭并不是武汉的全貌 。在过去的76天里,900万人留守武汉 。如果只想用一张定格的肖像画去描绘他们,这面孔一定不够真实 。电话里,有男人前1分钟还在笑,随即转成哭腔;有人正发泄着对社区工作的不满,突然夸起了医院 。大多数人会在通话结束前作一个总结:要乐观,要向前走 。请别将这视作他们经历的全部,这是他们选择的态度 。
1
对这些家庭建立认识,从听他们表示“感谢”开始 。没有呼天抢地,没有人将救命的大恩大德挂在嘴边 。接起第一通电话的是位律师,武汉封城后,他志愿接送医护人员 。再后来,他和父母都感染了 。
在医院,他隔壁床的老人心情不好,吃完饭就将饭盒甩到走廊里,没人责备他,护士默默收拾好;CT室里,大小便失禁的老人“太多太多了”,但污物即刻就被收拾干净,“对父母也就这种程度吧”;即使是在无法住院、最艰难的时刻,这位律师也注意到,电话另一端的社区工作人员声音嘶哑了 。他们在竭力控制语速,不要太快,“这是多么压抑的表现” 。
被“感谢”的都是最具体的事 。有人说,她想给医生打打气,拍拍他们的后背,却发现汗水似乎从防护服里渗出来了,湿漉漉的感觉至今也忘不了 。
一位女士说,“爱上解放军了” 。她父母入院那天,支援武汉的一位军医看完检查结果,斩钉截铁地表示,“你们一定会好的” 。后来母亲每天都打电话来,“咱忘带脸盆了,护士帮买了”“还缺个吹风机,医生明天给捎过来” 。女儿忍不住问:“这些东西,我们现在都不方便买,他们也需要休息吧?”妈妈说:“是啊,是啊,可现在整个医院都在让他们帮忙 。”
一个确诊感染新冠病毒的男生在网上记下治疗的全过程 。初期一直在排队,等待就医的人从医院门诊排到马路上 。那么多人,居然鸦雀无声 。医生告诉他,基本确诊,但医院实在住不下了 。“那我还有救吗?”沉默了十几秒,医生说,现在没有特效药,你这么年轻,有自愈的可能,有可能的 。
诊室里当时挤着十几个人 。男生记得,他与医生对话的10分钟里,没有人发出一点声音 。“愤怒,不满,怜悯,悲伤,什么都没有 。”
他接着写下的文字是大段感谢:谢谢女朋友在我昏睡时联系社区,还让我最好的哥们儿给我发搞笑图片打气;谢谢网友们,就一天没发微博,一堆人来问“没事吧”;还有一天,说万一自己出事了,希望有人照顾爸妈,底下的回复全都是“好起来,自己的父母自己照顾,我们才不管”,至今看这些,还是会笑着笑着哭出来;再谢谢社区的物业姐姐 。出院了,居家隔离,她给缴煤气费,买药,送菜,拿来自家的零食和煎药罐 。她没说过自己累,只有那么一次,说已经得强迫症了,每天不停地洗手,都洗脱皮了 。
“以前觉得大家都挺自私的,其实好人还是更多 。”
说这话的姑娘,父母都感染了,终于等到住院,自己作为密切接触者也要隔离 。家里还剩一只猫,母亲说,放生吧,人都顾不过来了,谁敢要呢?给家里送过菜的跑腿小哥说,那我来养吧,不要寄养费 。
现在,一家三口和猫都回来了 。
2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