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两性气质差异,是社会文化构建而成,还是解剖生理差异造成的

我对于社会构建方面的认知还是比较保守的。性取向以及性别认知等方面,我主张生理决定。所谓的性别气质,即社会性别,我认为完全是社会构建的。上次看到一个人说,性别认知必定和性别气质挂钩的,意思是,如果赞同性别认知是天生的,那么就必须赞同性别气质也是天生的。他举了个例子,比如一个男孩子从小认知自己是女孩子,但是他喜欢粉红色和裙子。如果性别气质不是天生,那为什么家人把他当男孩子来教育丝毫没有影响到他的气质表现呢?然而按照他的逻辑,事实应该是这样的:正是因为他天生认为自己是女性,在同龄人以及社会大环境的熏陶中才更多像传统女性气质靠近。家人对他的影响只会让他感到不适和烦恼。而正是整个社会环境是他让自己不断像传统女性气质靠近。不过这本来就是一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我们对于基因,大脑的研究太贫乏了,生理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谁有说的清?很多试图证明某些观点的研究也无法脱离各种社会因素干扰。然而有人鄙视我这种带了一半的二元观点,他们主张解构一切,包括生理性别的划分。当然,我是保守的,这也是我的拙见。
■网友的回复
性别气质差异的确有生理成分,但被社会夸大了。随着社会生产力提高,很多生理上的限制被打破,性别气质也越发多元化。另外,没有什么谁应该如何如何,但有时候生理上仍然存在的差异需要两性各有分工,只能说这样更有利于大家的生存。
■网友的回复
1,长话短说,都有。纠结于性别气质的形成究竟主要是先天还是后天毫无意义,因为不可能通过把个体与社会环境割裂开来抚养的方式来做实验。2,分清实然与应然的区别,是基本功课。
■网友的回复
题主可以去看一看女性学的研究著作,里面针对您的问题有非常详细的解释。从女性学的观点来看,性别分社会性别和生理性别。题主上文讨论到的男女的气质区别属于社会性别。女性学是一门系统的理论,本人在此无法完整地阐述其基本原理,抱歉。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