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直到1955年,传染病一直是北京市民第一死因


「传染病」直到1955年,传染病一直是北京市民第一死因
本文插图

新中国成立初期关于预防结核病的防疫宣传画 。
新中国成立之初 , 首都北京的环境卫生状况极其恶劣 , 垃圾污秽成堆 , 各种传染病流行 , 人民健康水平低下 。 据统计 , 直到1955年 , 传染性疾病一直是威胁北京市民生命安全的第一位死因 。 为此 , 新中国成立伊始 ,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 北京市委市政府着力加强卫生工作 , 尤其对疫病防治工作特别重视 , 采取多方举措进行应对 。
以党和政府为主导
在党中央领导下 , 北京市人民政府设立卫生局 , 下设防疫处 。 1949年10月 , 北京市防疫委员会成立 , 1953年又成立了北京市卫生防疫站 , 各区、县也相继成立防疫站 , 这样 , 从上到下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卫生防疫管理体系 。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 , 北京市人民政府在防疫问题上着重加强党委的统一领导 。 在1958年 , 为防治流行性感冒、麻疹、伤寒、百日咳等疫病流行 , 北京市委做出批示 , 指出“各级党委应把防治疾病、扑灭已发生的传染病、保护人民的健康当作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 迅速地组织医疗力量深入疾病流行地区 , 进行防治 , 制止疾病的蔓延 。 ”这样 , 在北京市委统一领导下 , 通过采取基层党委领导医务人员、干部、群众三结合的地段负责制 , 形成人人动手的防病群众运动 , 有效遏制了疫病的传播蔓延 。
立法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 , 为有效防治传染病 , 政府从立法层面积极开展工作 , 相继出台一系列法规办法 。 例如 , 1950年《北京市传染病预防及处理暂行办法》公布 , 确定鼠疫、霍乱、麻疹等14种病为法定传染病 , 对疫情报告、访视调查、隔离及消毒、预防接种等作了详细的规定 。 推广疫苗是传染病防疫的有效办法 , 为此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疫苗接种及消毒管理的法令规章 。 例如 , 1962年8月 , 卫生部颁布了《预防接种工作实施办法》草案 , 为预防接种工作的具体展开提供参考指南 。 1964年3月 , 北京市印发《北京市传染病消毒工作常规》等 , 供各区县站及医疗单位开展预防医疗工作使用 。 这些法规、办法为疫病预防工作开展确定了指导方针 , 指引了方向 , 成为实际工作的先导 。
预防为先 , 加强宣传
疫病传染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 也直接影响国家社会发展 , 因此 , 加强预防干预非常重要 。 新中国成立以来 ,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 , 首都疫病预防工作有序展开 。
广泛开展防疫宣传 。 为向广大群众介绍传染病知识 , 普及预防传染病办法 , 北京市政府通过报纸画册、电台广播、电影幻灯、展览、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组织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 例如 , 1950年11月8日起 , 北京市防疫委员会进行大规模的预防鼠疫宣传 , 印发大幅标语(布制)、小册子、防疫书籍等 , 并利用文艺演出形式 , 组织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人民文工团等艺术团体分区进行活报、洋片、腰鼓、歌咏等演出 。
对疫源地消毒 , 加强环境卫生治理 。 1950年起 , 市公共卫生局防疫队在夏秋季重点开展药物杀灭蚊蝇活动 , 以预防斑疹伤寒、虱媒传染病等的发生与流行 。 1952年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兴起后 , 北京市全市范围内也掀起了大规模的爱国卫生运动 , 到年底 , 全部消灭城区明沟 , 将一切死水坑、苇塘和积水地区基本上消灭 , 彻底清除故宫垃圾 , 疏浚龙须沟 , 清除污泥 , 并掏挖陶然亭和龙潭两大人工湖 , 有效治理了传染病的发源地 。
开展预防接种疫苗 , 实施计划免疫 。 北京市预防接种工作开展较早 , 1949年给群众免费接种牛痘苗309276人次 , 伤寒菌苗168828人次 , 霍乱菌苗914261人次 。 1950年 , 北京市卫生防疫重点进行伤寒、霍乱、白喉等预防注射和牛痘、卡介苗的预防接种工作 。 1960年 , 北京市接种的疫苗增加了百白破混合制剂、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二联混合制剂 。 通过预防接种疫苗 , 实施计划免疫 , 有效保障了群众的身体健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