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尚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北朝女性的服饰风貌,巾帼不让须眉( 二 )


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的深刻碰撞、整合趋同 , 也改变了自西周以来汉族女性的传统服饰 , 使得汉族女性服饰加入了“鲜卑化”的异域特色 。
从西周以来 , 古代女性服饰的演变从西周开始 , 古人的主要服饰就是上衣下裳 , 这种服饰不分男女 , 都是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身是衣 , 下身是裳 。
「文化人」尚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北朝女性的服饰风貌,巾帼不让须眉
文章图片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 , 又流行了一种新的服饰 , 这就是衣裳连属 , 古人将上下裳合成一体 , 取名为“深衣" 。
「文化人」尚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北朝女性的服饰风貌,巾帼不让须眉
文章图片
东汉经学家郑玄在《礼记·深衣》中说:
名曰深衣者 , 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
《五经正义》中记载:
所以称深衣者 , 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 , 此深衣衣裳相连 , 被体深邃 , 故谓之深衣 。
用通俗的说法 , 深衣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 , 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 。 为的就是让身体深藏不露 , 显得雍容典雅 。
「文化人」尚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北朝女性的服饰风貌,巾帼不让须眉
文章图片
它的主要特点是:领子是方形的 , 衣袖是圆形的 , 将衣襟延长 , 形成三角 , 穿的时候将其环绕 , 再用丝带系扎 , 长度伸展至脚踝 。
这样就使深衣的上半部分显得合体 , 下半部分宽松舒适 。
此外 , 用素色或绣绘点缀领子、衣袖和下摆的边缘 , 又显得雍容华贵 。
同时 , 深衣的不同镶边款式还代表了自己家庭中长辈的近况 。
《礼记·深衣第三十九》中记载:
具父母、大父母,衣纯以绩;具父母,衣纯以青;如孤子,衣纯以素 。
意思就是:如果父母、祖父母都在世,深衣就用五彩的布帛镶边;
如果只是父母双全 , 深衣就用青色的布帛镶边;
如果长辈都不在世 , 孤身一人 , 深衣镶边全用白色的布帛 。
由于深衣的款式相对新颖 , 穿着也舒适 , 制作过程也相对简便 , 所以很快受到了古代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 上至王公贵族 , 下至平民百姓 , 成为当时的最典型服装样式 。
「文化人」尚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北朝女性的服饰风貌,巾帼不让须眉
文章图片
《礼记·深衣第三十九》中赞叹道:
(深衣)故可以为文 , 可以为武 , 可以滨相 , 可以治军旅 , 完且弗费 , 善衣之次也 。
大意就是:深衣既可以作为经文的服饰,可以作为尚武的服饰,还可用作接待来宾时赞礼的傧相服装,也可以作为训练军队时的服装 。 这种服装结实耐用而且花费不多,除了祭服朝服以外就属这种深衣的作用最为重要 。
而到了魏晋时期 , 深衣已不再是男性服饰的主流 , 但深衣自带雍容典雅的特点 , 依然在女性服饰中占据主导地位 。 直到西晋末年 , 各少数民族陆续登上历史舞台 , 古代女性传统的深衣制才被打破 。
鲜卑族女性的骑射活动 , 是如何影响这一时期女性服饰的?1959年 , 在内蒙古满洲里市达兰鄂罗木河改道工程中曾意外发现800余座鲜卑族墓葬群 , 又称内蒙古扎赉诺尔古墓葬群 , 这也是全国最大的鲜卑古墓群 。 其中的一座鲜卑妇女的独葬之墓引起学者的注意 。
因为其墓葬的形制 , 以及各类陪葬品如环首铁刀、铁镞、三棱镞、马衔等 , 与鲜卑族男性墓葬群并无任何区别 。
「文化人」尚武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北朝女性的服饰风貌,巾帼不让须眉
文章图片
这说明 , 在北魏时期 , 鲜卑族女性与男性一样能骑善射 , 他们一起在草原上追逐驰骋 , 飞鹰逐鹿 。
弯弓征战作男儿 , 勇健娇娇媲丈夫 。 这自然使得鲜卑族女性的服饰带有明显的男性化特点 。
这种特点就是短衣窄袖 , 内穿圆领衣 , 外面套一个窄袖大袍 , 腰束宽带 , 下身穿小口裤 , 脚蹬靴 。 目的就是便于骑马射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