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

来源:末末很会吃今天你经常会在日料餐馆吃到生鱼片 , 最常吃到的就是金枪鱼 , 三文鱼这样的 , 蘸着芥末吃 。江户时代以前 , 生鱼片主要以鲷鱼、鲆鱼、鲽鱼、鲈鱼为材料 , 这些鱼肉都是白色的 。 明治以后 , 肉呈红色的金枪鱼 , 鲣鱼成了生鱼片的上等材料 , 其中河豚鱼是生鱼片中的佼佼者 。一提到生鱼片 , 我们总是条件反射会很想到日本 , 觉得日本的刺身很好吃 。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

但如果你研究过中国的历史 , 其实日本的“刺身”源自中国 , 中国在三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就开始吃鱼脍 , 这些生吃鱼肉的烹饪方法流传久远 。某一天 , 一个东北朋友还跟我们说他们那其实现在也都有吃鱼生的习惯 。东北式鱼生 , 带着东北人的狂野劲 , 日本刺身 , 讲究的是原味 , 但中国的料理 , 需要去除腥味 。 首先要把鱼皮扒下 , 然后用刀顺着鱼的脊柱 , 把两边的鱼全部给切下来 , 用白醋泡一段时间 。 东北的鱼片切得更薄 , 而使用蘸鱼的酱料也更特别 。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

他们用自制的辣椒油 , 拌进去很多葱姜蒜之类的入味 , 最后再泼上刚热好的油和辣椒粉 。 这样原本已经可以吃了 , 他们却还会加一下土豆丝洒在鱼片上 。这样的生鱼片 , 实在很生猛 , 也很有趣 。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

中国吃生鱼片的历史 , 比日本建国都久在没有什么佐料 , 很多主食都还没诞生的过往 , 古人就知道生吃鱼片了 。鱼禽牛羊 , 最鲜为鱼 。 吃鱼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吗?就是生吃 。 经考究 , 早在上古三代的周朝 , 中国就有了吃鱼生的习俗 。 而同一时期的日本人(弥生时代) , 还没学会使用金属器具 , 更不要说是用刀切鱼片了 。所以 , 其实中国吃生鱼片的历史 , 真的比日本建国都要久 。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

鱼生 , 是中国古代菜色中最著名的菜肴之一 , 它不但是宫廷中常见的食品 , 也是平民的日常菜肴 。 当时 , 各类海陆空生肉细切成条或薄片 , 统称为脍 , 而秦汉之后 , 吃飞禽走兽的比较少 , 所以脍多指鱼脍 , 还专门衍生出一个“鲙”字用来专指 。“在唐代 , 食鱼生的习俗 , 曾经达到过一个饮食文化的高峰” 。十三朝古都“长安”因水兴 , 或许是受全民食鲙热潮的影响 , 斫鲙(切生鱼片)成为了当时的时尚流行之一 , 热度不亚于马球 。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

当时人们吃的大多是淡水鱼 , 鲤鱼、鲫鱼、鳜鱼……但凡是周边河湖里能抓上来的 , 就没有古人不生吃的 。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

石竖鱼可唐朝的卫生条件自然还没有很好 , 淡水鱼又容易有寄生虫 , 所以那些吃货们真的是冒着生命风险来吃鱼生 。 唐代诗人孟浩然 , 就是因为有皮肤病还没忍住吃了鱼生 , 最后离世了 。古人吃鱼生 , 讲究细致 。我国古代有专门的切生鱼片刀法 , 练到精湛的人能将鱼片切到“松散得像雪花 , 轻得能随风飘扬” , 因此而得名 。鱼生技艺在唐代厨师的手中 , 已经成为一门令人称赞的绝技 。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

斫鲙也是一道重要工序 , 甚至还有一点表演性 。 厨师要在砧板上面铺上白纸 , 以吸收鲙刀压出的鱼汁 。 表面不湿的生鱼片 , 能够松散地摆设在盘子里 , 无论观感和口感都好 。 刀功高明的大师傅 , 不仅生鱼片切得极薄极细 , 而且白纸上几乎不沾汁水 。斫脍曾是古代文人创作的素材 , 诗人杜甫就很喜欢看斫脍 , 还写过“落砧何曾白纸湿” 。 也有很多古代文人画过斫脍的场景 , 比如唐人杜庭睦的《明皇斫鲙图》 。说来我也有点怀念当时的时代 , 那时文人也爱美食 , 食物和文化共同交织成一段灿烂的历史 , 而不像现在 , 很多食物依附网络流行 , 没有太多的意思 。也是在唐朝后 , 生鱼片由遣唐使传至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

中国生鱼片VS日本生鱼片如果从公元前823年尹吉甫的那次私宴算起 , 鱼脍在中国有文字记录的历史长达二千八百多年 。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 , 鱼脍见于诗词、歌赋、正史、传奇、神话、小说、戏剧、绘画、雕刻之中 , 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当生鱼片到了日本之后 , 日本同样将它发扬光大 , 变成了国菜 。生鱼片是日本菜中一个主要菜点 , 厨师制作也很讲究 , 无论是在鱼骨的剔法上 , 还是在切鱼片的刀功上 , 都要求有很高的技术 。 首先作生鱼片用料有金枪鱼、鲷鱼、鲭花鱼、鲈鱼和虾、贝类等 , 其中以金枪鱼、鲷鱼为最高级 。中国生鱼片简史:切得要薄,吃得要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