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能取代中国吗?一位中国教授发现( 三 )

越南能取代中国吗?一位中国教授发现
图3-3是1996—2015年中越经济一体化指数 ,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 虽然中越经济一体化指数偶尔因为政治和经济危机出现短暂下跌 , 但总趋势是不断上升的 , 尤其是在2011年之后 , 经济一体化指数的上升态势极为显著 。 而且 , 一系列相关研究显示 , 不仅中国与越南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在加深 , 而且中国同整个东南亚国家的一体化程度都有不断加深的趋势 。5供应链力量说到中国的超大规模供应链网络 , 这个网络中的分工越来越细 , 单个企业的专业化分工可以达到令人匪夷所思的程度;网络中无数个企业彼此之间互为配套关系 , 而且配套关系可以依照订单需求不断动态重组 , 以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产品;中国庞大的工程师群体和熟练工人群体 , 则为供应链网络供给着庞大的人力资源;中国高度竞争性的环境、中国人强烈的发财致富的欲望 , 都让这个供应链有了无与伦比的效率 。供应链的这种运转效率使中国获得了一种独特的竞争优势 , 哪怕是生产一个低技术产品 , 除非这个产品对供应链的需求很低 , 并且人工成本在总成本中的占比很高 , 否则其他国家不大容易与中国竞争 。 因为中国有能力把产品的综合生产成本控制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 , 这种成本控制能力依托的是一个庞大的供应链系统 , 而不是哪个廉价的生产要素 。而且 , 中国庞大的供应链 , 并不仅仅依托世界市场的拉动 , 还依托中国内部庞大消费市场的拉动 。 近年来 , 国内消费市场的拉动效应越来越明显 。可以简单看一下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外贸依存度的变化 , 图3-1是1978—2014年的变化过程 。越南能取代中国吗?一位中国教授发现
1978年 ,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9.73%;随着中国逐渐融入世界 , 外贸依存度到2000年发展到39.36%;在2001年加入WTO后 , 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迅速升高 , 在2006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的64.77% 。 在这个阶段 , 世界市场对于中国经济和供应链的拉动效应很大 。 在这之后 , 中国的内需市场逐渐发展起来 , 外贸依存度开始下降 , 2018年已经下降到34%左右 , 而中国经济发展并未成比例地降速 。 这意味着内需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拉动力量越来越大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 2018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0% , 达38.1万亿元 , 同期美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6.04万亿美元 , 同比增长5% 。 按当年汇率计算 , 中国消费市场的规模相当于美国的95.36% 。 到2019年 , 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国家消费市场 。这些数据意味着中国的供应链网络并不会因一部分生产能力的外移而出现萎缩 , 因为内需的成长可以填补上来 。就算越南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起自己的供应链网络 , 但它自身的体量过小 , 能够支撑的供应链规模是完全无法与中国相比的 。 越南供应链内部的分工深度和配合弹性 , 即供应链的运转效率 , 也是远远比不上中国的 。这也就意味着 , 转移到越南的制造业企业 , 如果是对供应链有较高需求的 , 那么从中国供应链进行采购 , 尤其是从中国采购生产流程上游的各种标准件 , 还是会比从越南采购更高效 。 这样一来 , 向越南转移的制造业能力 , 就不是从中国转走了 , 而更多的是与中国的供应链形成一种嵌合性关系 。当然 , 这里有个前提 , 那就是中国与越南的通关成本不能太高 。 随着中国与东盟的自由贸易伙伴关系的推进 , 中越两国的通关成本在不断下降 。 几年前 , 即便是资质比较优良的发货商和承运商 , 在中越最大的陆上口岸广西凭祥友谊关口岸要为一辆货柜卡车办理通关 , 顺利的情况下也需要4个多小时;现在 , 顺利的话只需1个多小时就够了 。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有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正式签署 , 如果能够顺利签署 , 则东盟与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之间会结成更大的自由贸易伙伴关系 。 这些都会继续降低通关成本 。越南能取代中国吗?一位中国教授发现
图为2019年4月17日无人机拍摄的位于广西凭祥的友谊关口岸 。 图源:曹祎铭|新华社6仅仅是外溢在越南的调研还发现 , 笼统地说有哪些公司把工厂搬迁到越南 , 意义不大 。 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已经是在工序层面的跨国分工 , 生产者会在各国寻找有比较优势的要素 , 将生产环节配置在合适的地区 。 就越南相对于中国的比较优势来说 , 一方面是生产要素价格上的优势 , 尤其是劳动力价格 , 另一方面是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时在关税上的优势 。 考虑到这些 , 我们就可以发现往越南转移的生产企业的一些特征 。这些企业不是把完整的生产线搬过去 , 而是把生产流程中特定的工序转移到越南 , 一般都是最后的组装工序 。 因为这道工序只需要把零部件装配在一起 , 而不需要再对零部件做复杂的处理 , 对于供应链的需求相对较低 , 人工成本占比相对较高 , 越南在这方面是有比较优势的 。 但越南在前段环节(对零部件做相对复杂处理)的能力还不大跟得上 , 相应的制造业便很难转移到越南 。在这种生产能力转移的逻辑中 , 用传统的划分方式对不同产业做技术的高低之分已经不合适了 。 同样一种产品 , 其不同生产工序或环节的技术含量是很不一样的 , 不同工序的增加值也是很不一样的 。 在生产工序进入跨国分工的阶段后 , 传统的生产概念就已经被打破 , 传统的分析框架便也遇到了适用性边界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