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层次越低,上课越多,学生读书越少

中国大学的现实是:大学层次越低 , 上课越多 , 学生读书越少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社会 , 学生的学习是多方面的 , 大学教育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 , 同时还包括人格、道德品质、生活能力的培养 。 所以大学教育是综合性的 , 大学学习也是综合性的 。 大学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 并且存在学科差异 。 我认为 , 对于文科大学生来说 , 最重要的学习方式不是上课 , 不是社会实践、实习 , 也不是写文章、做科研 , 而是阅读 , 不仅通过阅读学习知识 , 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增长智慧 , 培养高尚的情怀和品德 。01现在的中国大学 , 大学生们都太忙了 , 忙得已经没有时间读书 , 没有时间思考问题 。但忙什么呢?首先是忙于上课 。 一方面是教育计划中规定的各种课程 , 比如公共必修课 , 公共选修课 , 专业平台课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必修课 , 专业选修课 , 名目之多 , 连大学老师都有点弄不清楚 , 学生也是眼花缭乱 。 与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课程相比 , 当今的大学课程几近翻番 。 教育部曾提出课程“减负” , 但就是减不下来 , 不是学生不愿意减 , 而是大学行政部门不执行 , 其中有利益的原因 , 但更重要的是陈旧的教育观念作梗 。另一方面 , 某些大学的业务部门 , 为了“业绩”和“政绩” , 还增加大量的辅导课 , 比如各种提高班、技能班、特色班 , 诸如“考研提高班”、“卓越计划提高班”、“职业技能班”、“论文写作班”等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样的大学才是最好的大学?如何定义“人才”?大学在培养人才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上大学和未来的工作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是什么关系?教学和科研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课程的本质是什么?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这些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我认为 , 对于大学以及大学教育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 当今我们有很多误解 , 其中最大的误解是对“课”的理解 。 把大学学习等同于获得知识是很多人对于大学根深蒂固的观点 ,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大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学 , 教师最基本的职责就是上课 , 学生学习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听课和考试 , 似乎课程设置越多、学生听课越多 , 其学习的知识就越多 , 本领就越大 。 但对于当今大学文科为什么要上这么多课?上大学与读书之间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关系?听课和读书在时间上如何分配才是合理的?高等教育学从来没有深入系统地研究过 , 各学科和专业也从来没有进行过充分地论证 。大学层次越低,上课越多,学生读书越少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中国大学的现实是 , 上课和大学的层次地位是相反的 。 大学层次越低 , 上课越多;大学层次越低 , 学生读书越少 。 一段时间 , 各大学都对自己的大学进行定位或归类 , 或“研究型大学” , 或“教学研究型大学” , 或“教学型大学” , 这虽然主要是从办学模式和构成上进行区分的 , 比如“研究型大学”学生中研究生比例占很高 , 而“教学型大学”主要以本科为主 , 但实际上 , 它也很好地说明了各种层次大学的特征以及造成这种特征的部分原因 。事实上 , 在中国 , “研究型大学”基本上是一流大学 , 而“教学型大学”基本上是三流大学 。 “研究型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学生自己读书思考 , 因为读书思考是做研究的最基本条件 , 其本意是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学术能力 , 但却意外地培养了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和学学术品行 。 “教学型大学”最重要的特征就是上课 , 在这里 , “教学”和“上课”几乎就是同义的 , 老师的主要任务是上课 , 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听课、作笔记和考试 , 考试成绩是学业好坏的主要标准 。顶级“研究型大学”学生的“成才”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读书思考来完成的 , 学校只是给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条件和环境 , 比如图书、学习和交流的氛围;“教学型大学”学生的“成才”主要是通过课堂完成的 , 人生所需要的知识、智慧和情感 , 都是从老师那里“听”来的 。 因为学会了自己读书 , 所以“研究型大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只是人生学习的开始;而由于没有学会自己读书 , 所以“教学型大学”的学生大学毕业基本上是人生学习的结束 , 有的人从此不再与书籍和学习打交道 。更可悲的是 , 三流大学师资水平本来有限 , 上课任务重 , 知识更新慢 , 又重复讲授 , 学生也不愿意听课 , 以至最后上课和听课之间搞成尖锐的矛盾 。 学校管理部门想出很多办法管理学生 , 比如上课不准带手机 , 上课点名等 。 有的老师非常夸张 , 上课时点一次名 , 下课时再点一次名 , 甚至课间休息也点一次名 , 并且把这种所谓“考核”作为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 相反 , 一流大学的老师水平本来就高些 , 课并不多 , 对课堂非常重视 , 有的老师对每一节课都作精心的准备 , 效果反而非常好 , 听课的学生很多 , 良性循环 , 真正发挥了课堂的作用 。大学层次越低,上课越多,学生读书越少
△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其次是忙于各种活动 。 当今的大学生可以说课余活动丰富多彩 , 比如社团活动、文艺表演活动、竞赛活动、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班级活动、寝室活动 , 有些是集体组织的 , 有些是学生自发组织的 。大学当然要上课 , 不上课怎么称得上是上大学呢?但现在的问题是 , 大学课太多了 。 应付上课 , 老师、学生都很疲惫 , 学校行政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很疲惫 。 我认为 , 大学学习当然要学习一定的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 , 要掌握一定的技能特别是专业技能 , 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掌握知识与技能的途径、方法 , 提高思维能力 , 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事实上 , 知识是无限丰富的 , 人生所需要的知识也是非常丰富的 , 并且是与时俱进的 , 但大学学习能够给人一生提供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 , 而课程能够给人提供的知识更加有限 。 就知识对于人生的有用性来说 , 知识越是基础性就越有用 。 大学的优势在于 , 它不仅让人学习知识 , 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学习知识 , 大学所学习到的知识可能会过时无用 , 但大学所学习到的如何学习知识却是终身有用的 , 它可以保证人一生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 , 保证人一生都可以不断获得知识 。以此来看 , 大学课程根本就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 , 老师根本就没有必要讲那么多课 , 学生也根本就没有必要听那么多课 。 大学课程在类型和知识体系上是有限的 , 同样的类型、同一知识体系的课程不宜设置过多 , 多了就是重复 。 一个老师的知识可能是丰富的 , 学问也可以是多方面的 , 但精髓其实就是那么多 , 也即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基础观念等是比较固定的 , 讲多了就是老一套 , 最后只有知识性的东西甚至重复 。 这也就是一个老师不能在同一个班级开设多门课的很重要的原因 。对于学生 , 课堂应该只是引导 , 只是示范 , 主要是关于课程的概念、定位、背景、范围、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等 , 这些东西掌握了 , 这门课其实没有必要再听下去了 , 其它的任务就是自己去独立完成了 。就知识来说 , 书本比课堂要优越得多 , 课堂上有的东西书本上基本都有 , 反过来 , 书本上有的东西课堂上只有很少一部分 , 如果说书本是海洋 , 课堂不过是一个水池 。 就水平来说 , 所有的出版物都达到了讲稿的水平 , 但不是所有的讲稿都达到了出版物的水平 。 书比讲义在知识体系上更加严谨、准确 , 当然也更加详细 , 能够给学生更多更大的选择余地 , 而课堂则没有这种自由 。 所以 , 最好的大学生多是不把课堂当回事而选择自己读书的人 , 他们以古今中外大师为师 。 读书不仅比听课具有选择上的优势 , 而且效率也高多了 。 学生一个学期听下来所得到的东西 , 阅读教材一周就可以得到 。 很多老师上课不过是照本宣科 , 这样的课有必要从头听到尾吗?至于那种除了常识而空洞无物的课 , 就更没有必要听下去 , 听那样的课是受苦受难 , 是浪费生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