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层次越低,上课越多,学生读书越少( 三 )
△江南大学图书馆今天 , 越来越多的中国学子到海外留学 , 寻找更好的教育资源 , 接受异域的教育 , 开阔视野 , 这无可厚非 。 由于历史以及经济的原因 , 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大学多在海外 , 主要在欧美和日本 。 留学不仅只是学习知识 , 接受专业训练 , 也是人生很独特的经历和体验 。 欧美以及日本教育有其独特之处 , 特别是理工科教育 , 不只是和中国大学教育构成互补 , 更重要的是它的先进性 。但是 , 在社会科学领域 , 就接受思维训练 , 思想方式以及知识来说 , 只要学会阅读并且有效地阅读 , 不留学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 留学首先要过语言关 , 而学习语言需要付出很高的时间成本 , 但即使把某一种外语掌握得很熟练 , 要真正听得懂外国学者的讲课 , 也有一个过程 。 所以 ,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 , 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的留学教育 , 很多学习完全可以在国内完成 , 可以通过读书完成 , 而且效率会更高 。
△纽约公共图书馆在中小学 , 老师讲解很重要 , 但到了大学 ,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 , 我始终想不明白课堂有什么优势 。 一门“中国现代文学”课程 , 老师要讲一个学期 , 但自己读书 , 一个星期就够了 。 于大学文科各课程来说 , 除了少数技术性比较强的课程比如语言学中的“语音”课 , 外语教学中的“口语与对话”课 , 社会学中的“田野调查”课等需要通过上课来完成以外 , 大多数的课程都只需要老师引导 , 自己看书学习就可以完成 , 并且效果要好得多 。课堂对于学习来说其实是一种巨大的束缚 , 要遵守时间和课堂纪律 , 不能随便进出 , 不喜欢听也得听下去 。 而阅读则没有任何约束 , 喜欢读就读 , 不喜欢读就放下;难读可以读得慢一些 , 易读则可以读得快一些;读到受启发处可以停下来思考 , 不懂处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 把问题搞清楚之后再读 。事实上 , 即使是中学课堂 , 一节课真正值得从头到尾听下去的并不多 , 一节课真正值得听的内容并不多 , 三分之一就算不错的了 , 关键就是那么几处 。 大学更是这样 。 学术大师讲自己的学术研究当然值得认真听 , 但一般老师所讲的很多内容都是一些常识 , 都是教科书上有的内容 , 根本就不需要花那么多时间通过听课去掌握 。 真正读书的人都知道 , 除非极少数的经典需要一字一句从头至尾读下来以外 , 大多数著作都可以跳着读 , 选择性地读 , 特别是一般性的图书 , 真正有创见性的东西并不多 , 新鲜的内容就那么一点点 , 这种书根本就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去通读 , 仅掌握精华就行了 。 所以读书到一定程度后都非常快 , 有些书翻翻就可以知道其大概内容 , 书读到一定程度量会变得非常大 。
△斯图加特图书馆现代社会是知识的时代 , 和传统社会最大的不同就是书籍非常多 , 出版的速度快 , 流通广 , 价格相对低廉 。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大多都有书籍流传 , 当今有名的思想家、学术大师都有书籍流布 , 这些书籍在图书馆可以很方便地借到 , 如果特别喜欢 , 很轻松地就可以买到 。在古代 , 由于交通不便 , 中外交流不畅 , 再加上语言的隔阂 , 外国的书很难看到 , 即使看得到 , 也看不懂 , 但现在翻译非常发达 , 即使最新的外国书籍 , 也能够很快翻译过来 , 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知识、思想传播在地域隔阂和语言不通方面的问题 。古代由于教育信息以及教育条件不发达 , 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师傅带徒弟 , 老师耳提面命 , 师生口耳相传 , 但现代教育更重要的是靠书籍阅读 , 大学本质上是给学习者一个完整的学习时间 , 为读书提供便利的条件 。所以 , 真正的好大学是非常重视阅读的 , 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的 , 相应地 , 真正的好学生更看重阅读而不是上课 , 更重视学习阅读的方法和技巧而不是阅读所获得的知识 。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 , 与阅读相比 , 大学课堂是次要的 , 其它学习方式是更次要的 , 比如听讲座 , 学术讨论等不过是一种补充方式 , 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阅读之外的休息调剂形式甚至娱乐调剂形式 。“书籍是最好的老师” , 很多伟人都表达过这样的意思 。 阅读可以让死人“复活” , 可以让外国人变成中国人 , 可以让不认识的人变成熟悉的人 , 阅读可以把所有的伟人变成活生生的老师 , 阅读可以以所有的大师为师 , 罗素描述读历史:“幸福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所得到的乃是比幸福更加美好的东西:那就是善于与伟大的人物为伍 , 生活于对崇高的思想的渴望之中 , 并且在每一次困惑中都会被高贵和真理的火光所照亮 。 ”
△武藏野美术大学图书馆我认为 ,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 , 读大学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就是利用大学的学习条件学会读书 , 知识可能会过时 , 专业也可能会落后和淘汰 , 但学会读书则是终身有用的本领 。 学习知识的读大学只是读四年 , 而学习读书的读大学则是“终身”读大学 , 学会了自己读书就意味着具有知识更新的能力 , 不论是在知识上还是专业上都可以与时俱进 。 “所谓大学者 , 非谓有大楼之谓也 , 有大师之谓也 。 ”(梅贻琦语) , 老师当然是非常重要的 , 但老师的好与不好不在于他的课讲得好与不好 , 或者是否讲授了很多知识 , 而在于他是否教会了学生自己读书 。 大学老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学生读书 ,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 传授读书的经验 。 优秀教师不仅仅在于其知识渊博、学识深厚 , 更在于他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 知道自己不能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莎士比亚、鲁迅等相比 , 懂得如何引导学生以这些伟人为师 。今天的中国当代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 但也有很多问题 , 比如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很欠缺 , 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知识过于偏狭 , 学中文的不懂历史、哲学和伦理学 , 这当然与当代学术分工以及教育分科有很大的关系 。 各大学都采取了很多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 比如办综合班 , 增加通识课 , 一年级不分专业 , 理工科专业增加人文课程 , 鼓励跨专业选修课程 , 开设各种辅导班、提高班等 , 但我认为这些都不得要害 , 解决的思路和方向都是错误的 。 知识单一和偏狭的问题只能通过读书解决 。 其根本办法就是减少课程 , 给学生更多的读书和思考的时间 , 只有学会了读书 , 才能够真正突破专业限制 , 并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水平和能力 。 所谓“专业” , 都是人为地分割的结果 , 知识本身具有一体性 ,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来说 , 任何专业都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 , 只有通过不断读书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如何让大学生在大学里真正读大学而不是读中学甚至小学 , 这才是当代中国大学教育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 社团活动 , 社会实践活动 , 这些都是必要的 , 但不能太多 , 大学最需要的是安静而不是热闹 。 人不仅要有知识 , 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 , 能够思考问题 , 但思考是需要环境和心境的 , 是需要以静心阅读为基础的 , 不能凭空思考 。 大学生不读书 , 这是当今中国大学最糟糕的情况 , 唯有解决这一问题 , 中国的高等教育才有希望 。文 | 高玉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推荐阅读
- 『郭某牛』安徽某大学老师杀死19岁女生:控制欲很强,曾扬言“分手让你拿不到毕业证”
- 百姓观察厅■大学生开车带女友买咖啡,未料撞上小货车,600万玛莎车头报废!
- 「虐狗」虐狗学生又作案?南通大学称单靠视频无法确认,当事人家长已报警
- 陈某:深圳交警通报一起大学生深夜醉驾事故,致一名20多岁外卖员身亡
- 『捐器官』大爱!湖南21岁大学生病逝 捐器官救5人
- [彭效]大爱!21岁大学生病逝 捐器官救5人
- 『山东理工大学』退学!大学生虐猫事件校方处理结果来了!
- 「齐鲁壹点」大学生虐猫并拍摄、转发虐猫视频 山东理工大学:予以退学
- 「福州新闻网」福州数千套公租房!大学生、新市民列入保障对象!
- [潇湘晨报]种花生、砍柴、修房屋,湖南大学生get劳动新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