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恐龙▲世界“最小恐龙”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封面,同行联合撰文质疑:恐是“乌龙”

 
最小恐龙▲世界“最小恐龙”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封面,同行联合撰文质疑:恐是“乌龙”
文章图片
3月11日,中外科学家合作发现迄今最小恐龙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科技期刊《自然》以封面文章发表。
最小恐龙▲世界“最小恐龙”研究成果登上《自然》封面,同行联合撰文质疑:恐是“乌龙”
文章图片
文章称,科学家们在缅甸白垩纪琥珀中发现了一只有史以来已知的最小恐龙的头骨,而且这有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他们将这个新物种命名为“眼齿鸟”(Oculudentavis)。因为鸟类是由恐龙的一个支系演化而来,所以广义的恐龙包括鸟类。
通过使用高分辨率同步加速器扫描技术--一种能够生成类似于核磁共振成像的层析图像的技术,科学家们无须将这只恐龙头骨从琥珀中取出来便可进行研究。
据推测,这只恐龙生活的年代可以追溯到9000万年前,与世界上现存最小的鸟类——蜂鸟的体型差不多大:体重不足2克,体长在6-12厘米之间。
他们发现,尽管它的眼睛结构与现代蜥蜴非常相似,但是可以适应日光,这表明它白天活动,晚上休息。此外,这种恐龙牙齿密集,约有100颗左右。这些都预示或许恐龙曾经捕食虫类为生。
实际上,在琥珀中发现昆虫和节肢动物是很常见的事,但出现脊椎动物却很罕见。
该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邢立达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琥珀给了人们机会来了解恐龙时代的小型脊椎动物。很幸运在这些微小的脊椎动物记录中发现了非禽类恐龙和鸟类。这一发现凸显了琥珀沉积物有着揭示最小体型脊椎动物的潜力,对理解恐龙与古鸟类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动物的形态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最小“恐龙”恐是乌龙
然而,该论文发表后却引发了学界争议。
3月13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6位学术同行联合发表《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龙”,也许是史上最大乌龙》质疑文章。
该文章提出提出十大疑点,认为断定这件头骨属于鸟或广义恐龙的证据并不过硬,甚至一些重要的解剖特征更支持这件头骨属于某种蜥蜴。
他们从爬行动物演化关系、整体外形的趋同演化、标本解剖特征等方面提出10大疑点。撰稿者首先提出质疑“头的形状能证明它是鸟吗?”,他们认为该头骨形状在爬行动物中并非只有鸟才有,亲缘关系迥异的不同动物,经常会演化出非常接近的外形。
在疑点8中,撰稿者对体积大小也提出质疑。他们表示论文的主要“卖点”之一是琥珀头骨的大小。这件并非幼体的头骨除去吻部,长度是7.1mm,差不多只有绿豆大小,一旦确定是恐龙(或者鸟),就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小的恐龙(或者鸟)。
但是,跳出来想,这恰恰说明标本的大小对恐龙或鸟来说不合常理,或至少是极为罕见的。而如果这件琥珀头骨是蜥蜴,那这个大小就完全合理了。
最后,撰稿者指出该论文措辞和逻辑链奇特。他们注意到,作者在论文中用了不少模棱两可的词。例如,摘要里只用了“bird-like”(像鸟的),而没有斩钉截铁的说是“bird”。再例如,论文最后总结说:鉴于眼齿鸟的异常形态(显然与其他所有鸟都不一样),新的发现极其可能改变现有的分类结果。
最致命问题在于,这件标本之所以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其重要性全都建立在标本属于鸟/恐龙的论断之上——从文章题目“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蜂鸟大小的恐龙”)便可知。可惜,如上所述,目前的科学证据远不足以将这件标本归到鸟或恐龙中。
基于以上十大疑点,撰稿者认为一旦证明这件标本不是鸟/恐龙,这篇论文的研究水准,乃至这件标本的科学意义,就远无法达到《自然》或其他高影响力期刊的要求了。
参考资料: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668-3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若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联系:service@qianzhan.com)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