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执笔研究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来源:经济学家圈《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是刘鹤负责的一项重要课题研究报告之总结 。 文章从历史大视角考察了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和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 以粗线条勾画了两次危机大背景与表症的异同 , 做出了一些颇有见地、值得重视的观察与评论 。本次危机爆发之后 , 我们一直在思考这次危机可能延续的时间、可能产生的深远国际影响和我们的对策 。从2010年起 , 我们开始启动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的比较研究 , 本文是此项研究的总报告 。总的看 , 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之一 。工业革命以来 , 资本主义世界危机频繁发生 ,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本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其中蔓延最广、破坏力最大的两次 , 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内生矛盾积累到无法自我调节程度后的集中爆发 。一、研究的目的、方法和基本逻辑1.这次研究的主要目的 , 是试图通过历史比较来理解过去 , 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工作任务之一是应对本轮金融危机 ,我们希望通过历史比较使自己的工作获得主动性 。当我们开始进行这项工作后 , 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 对结论的好奇使我们对这项研究工作的兴趣全面上升 。2.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 , 理解和判断往往在实验室进行 , 而社会科学没有研究实验室① , 当统计数据不充分、研究对象又十分泛化时 , 替代的研究方式可能是进行历史比较 。正如在自然界存在着气候变化长周期一样 , 在经济社会发展领域 , 只要时间的跨度足够大 , 也会发现历史的重复现象或者相似之处② 。令人欣慰的是 , 这两次危机之间实际间隔约80多年 , 如果加上上次大萧条之前的历史背景时间 , 可用于比较研究的时间超过百年 。这一百多年的时间内 , 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技术革命 , 人类也经历了两次最大的繁荣与萧条的更迭 , 这使得这个宝贵的时间成为进行比较研究最难得的实验场所 。 (①自然科学中 , 一些学科也无法通过实验室验证 , 比如宇宙天体学、气候学、生命科学等 。 ②康德拉季耶夫1925年提出, 资本主义世界存在以固定资产投资为驱动的大约45~50年的经济周期 。熊彼特1939年提出 , 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存在大约48~60年的经济长周期 。范杜因在1979年的《经济生活中的长波》中提出 , 技术创新具有寿命周期 , 并将长技术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弗里曼在1982年的《失业与技术创新——关于长波和经济发展的研究》 中 , 着重从技术创新扩散与就业关系的角度对长技术周期进行了分析 。 )3.本项研究的基本逻辑是历史的周期率 。我们认为 , 周期性是历史变化和自然界的本质特征 , 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特点 。历史在时间跨度足够长时会不断重复自己 , 经济社会发展的周期率首先表现为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 但这种交替只是分析问题的起点① 。本项研究的主要任务 , 是试图发现在两次繁荣萧条之中那些最引人注目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相似程度 , 更准确地说 , 这项研究是试图理解两次危机发生前技术和经济背景的类似性 , 刻画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行为和大众心理的特征 , 描述两次危机的宏观发展轨迹 , 从而为应对危机的决策提供依据 。 (①参见《资本论》关于经济周期的描述 。 )4.历史重复自己有线性方式 , 也有非线性方式 , 有符合逻辑的精准变化规律 , 也有逻辑不清的意外变化 , 甚至还有很多无法解释的历史困惑 , 这一切既是进行这项研究的迷人之处 , 也是它的难点所在 。在下面的报告中 , 我们将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 , 归纳两次危机的不同点 , 试图总结出两者的共性特点 , 并得出初步的政策结论。由于历史事件和比较的对象极为宏观 , 可以用于翻阅资料和进行数据比较的研究时间十分有限 , 我们的描述选择了较为粗略的方式 , 描述的重点是“是什么”而不是“为什么” 。 即便是对“是什么”的描述也十分困难 , 因此这项研究大纲仅是更深入研究的起点 。
二、两次危机的区别点在提炼两次危机的共同点之前 , 十分有必要看到两次危机存在的巨大区别 。非常明显, 两次危机对人类社会造成灾难的程度不同 。从危机爆发初期的情况看 , 1929年大萧条造成的经济总量损失和商业破坏要大大超过本次金融危机 。但本次金融危机的后续发展演变日趋复杂 , 美国复苏过程曲折反复;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影响不断深化 , 经济社会政治产生共振 , 负向反馈 , 不确定性和风险持续提高 。总的来看 , 这次危机尽管短期杀伤程度要轻 , 但调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 深度影响难以估计 。归纳起来 , 两次大危机有几点主要的区别:1.人口结构不同 。人口结构特别是年龄结构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 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也会产生重要的作用 。大萧条期间的人口年龄较轻 , 中等收入者比重偏低 , 受教育程度也不高 。而本次危机发生的时候 ,人口的年龄已大大提升 , 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老龄化社会① , 中等收入者比重上升 , 受教育程度提高 , 福利化制度和人口年龄因素造成劳动力的市场适应性减弱 , 人们更乐于维持现状而不是变革 。(①以美国为例 , 1929年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5.3% , 2007年则占12.6%(数据来源:美国国家统计局) 。 )2.技术条件不同 。大萧条发生在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 , 而本次危机发生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之后 , 在两次技术革命之后 , 人类技术进步的程度大大提高 。特别是在军事领域 ,核武器的发展使得主要国家具有相互制衡的能力 , 鲜有国家寄希望于通过世界战争解决国家利益争端。相反 , 核力量造成的“恐怖平衡”成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同时 ,本次金融危机是在信息化技术高度发达条件下产生的 , 这会加重风险的扩散和共振 , 使这次危机的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且市场同步波动更明显 。3.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制度发生了进化 。大萧条后 , 资本主义国家吸收社会主义理论 , 社会保障制度在发达国家普遍建立 ,宏观经济管理制度从无到有且日趋完善 , 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了稳定器和刹车系统 。另外 , 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 ,基于对上次大萧条的认识 , 主要发达国家政府都对经济进行了快速的直接干预 , 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了经济自由落体的状态。因此 , 本次危机对经济和社会的短期损害还没有达到上次大萧条的程度 。4.全球化的程度不同 。在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框架下 , 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① 。目前全球的货币制度以纸币为基础 , 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替代了传统的金本位制度 。资本市场开放的程度大大提高 ,跨境投资现象比较普遍② , 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使得单个国家的利益和其他国家的利益更加交融 。虽然会有保护主义的思潮和损人不利己的种种行为出现 , 但是这些做法将损害本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利益 , 因此将是短命的 。 (① 1928年全球贸易占世界GDP的16.7% , 2007 年则占51.6% (数据来源:商务部网站) 。 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猛 , 1980年总额为5 190亿美元 , 2007年达到18 330亿美元 , 年均增长5% , 高于同期全球GDP 3.4%的增长率(数据来源:IMF网站 , Wind数据库) 。 )5.新兴国家崛起和全球经济格局不同。上次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危机 , 欠发达国家受到严重的外部震荡 , 但只有消极接受的无奈 , 没有力量拉动全球经济回升 。而本次危机截然不同 , 全球力量出现了结构性变化① , 在发达国家内需下滑的时候 , 世界出现新的经济增长发动机 。这些国家的巨大需求对经济下滑的拉升作用加大 , 全球经济危机可能从中心扩散到外围 , 但是从外围折射到中心的力量巨大 。 (①1929年美、欧、日以外的亚非拉国家GDP合计占世界GDP的23.3% , 2010年则占到42.6% , 危机期间的2009年金砖四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达90% (数据来源:《世界经济千年史》 ,人民网等) 。 )三、两次危机的共同特点通过比较研究 , 关于两次危机的共同之处 , 我们侧重于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归纳 。 初步得到十点结论 , 简要描述如下:1.两次危机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长周期理论认为 , 技术创新引起繁荣 , 繁荣又是萧条的原因 , 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 , 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 , 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 。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是在第二次技术革命后发生的 , 而这次危机则发生在“第三次浪潮”之后① 。重大的技术革命总是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程度的解放 , 这不但改变着生产函数和产生“毁灭”的创新效应 , 而且每次技术革命都对社会结构、地缘政治、国家力量对比产生深远而根本性的影响 。如果生产关系调整滞后于技术创新后生产力的发展 , 上层建筑调整滞后于经济基础变化 , 潜在的危机风险必然加大 。对这个问题 , 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做出过十分到位的描述 , 康德拉季耶夫也做过大量研究 。所不同的是 , 从技术革命发生到产生危机的时间大为缩短 , 1870年以后发生的电力技术革命到发生1929年的危机间隔了60余年 , 而1980年以后发生的信息技术革命与本次金融危机之间只隔了30余年 。其警世意义在于 , 今后当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 不仅需要认识它的进步作用 , 抓住它带来的机遇 , 同时也要充分意识到重大变革会随之出现 , 充分估计震动性影响和挑战 。(①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驱动力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870年 , 到“二战”结束 。 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技术、航天科技为驱动力的“第三次浪潮”开始于1945年 , 1978年IBM推出个人计算机 , 开启了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驱动力的信息和新经济革命 。 )2.在危机爆发之前 , 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 , 危机发源地的政府都采取了极其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 。1929年大萧条之前 , 柯立芝总统实行了以放任自流著称的经济政策 , 政府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基本保持缄默 , 金融利益集团也对放松监管、推动金融自由化发挥了巨大影响 。在此期间 ,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首先集中在电力行业和汽车行业 , 自由竞争使主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和垄断程度大幅度提高 , 劳资对立由于经济繁荣得到一定缓解 , 而弱势的农业相对衰退 , 埋下了产业失衡、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和经济投机性增强等种种隐患 。但不管怎样 , 经济的放任自流政策创造了著名的“柯立芝繁荣” 。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 , 在强大的产业和金融利益集团作用下 , 从克林顿到小布什政府也都采取了经济自由化的政策 , 在某种程度上 , 其实际的经济放任程度和对监管的放松接近甚至超过里根政府的做法 。在此期间 , 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使信息通讯产业和互联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 房地产业的繁荣已经出现 , 美国经济确实出现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长久的繁荣 , 人们乐观地认为 ,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 传统的商业周期已经不复存在 。在两次繁荣期间 , 经济的自由放任和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发扬互为补充 , 推动着经济的高增长 , 但也与后来危机的发生存在某种逻辑关系 。十分明显的是 , 发达国家已经出现了制造业的衰落 , 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已经无法适应产业结构的快速变化 , 过度负债的经济模式已经充满风险(见表1、图1) 。
推荐阅读
- 汽车屏幕越大越危险?研究报告说确有其事
- 刘鹤执笔研究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全文)
-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报告让白宫直冒冷汗
- 评价智库和咨询公司研究报告水平的四个维度
- 据报美国政府加强抗疫与英国研究报告有关
- 地球人研究报告:没哪个“野味”逃过“壮阳”诅咒
- “打劫,交出口罩!”这幕荒诞剧是如何上演的?
- 西宁至成都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
- 成都■西宁至成都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
- 『成都』西宁至成都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