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鹤执笔研究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二 )

刘鹤执笔研究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3.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是危机的前兆 。两次危机发生前的另一个共同特点 , 是较少数的人占有较多的社会财富(见图2) 。大萧条期间所表现出的 , 是私人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 表现形式是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 。这一次危机则与全球化、互联网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经济虚拟化程度提升、不同国家人口结构的变化有更多关系 。但最突出的表现是 , 生产资料名义所有权和实质支配权分离 , 权力集中到虚拟经济领域极少数知识精英手中 。分配差距也不仅表现在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社会群体之间 , 而且表现在传统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在全球化和互联网全面发展的过程中 , 世界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的三角形循环 , 新兴市场国家成为全球制造中心 , 资源富足国家提供原材料和能源 , 发达国家通过负债消费 , 拉动新兴市场国家产能利用 。虽然形式上的变化很多 , 但是产能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刘鹤执笔研究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4.在公共政策空间被挤压得很小的情况下 , 发达国家政府所采取的民粹主义政策通常是危机的推手 。技术变革和分配差距扩大造成的心理压力 , 往往会引起社会公众的不满 , 在执政期内无力改变现状和选票政治的推动下 ,政府倾向于更多地采取民粹主义政策宣示 , 安抚民心 。上次危机美国总统作出“每家的后院有两辆汽车、每家的锅里炖着一只鸡”的承诺;而这次危机发生前 , 两任总统都承诺提高住房自有率① 。欧盟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 , 税收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 , 但社会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 , 社会福利安排出现过度化倾向 , 但绝大部分政治家难有决心和胆量压缩福利 。民粹主义承诺改变了大众的福利预期 , 加大了对政府的依赖 , 也放松了自己的奋斗决心 , 是效果极其负面的腐蚀剂 。致命问题是 , 一旦大众的福利预期得不到满足 , 社会心理很快发生逆转 , 并形成蔑视权威、拒绝变革和仇视成功者的强烈氛围 。与此同时 , 超出收入能力的过度财政负债和福利主义相应成为一种习惯 , 这种习惯在政府和民间相互影响 , 其破坏力在目前的欧债危机中得到充分体现 。对这个问题 , 桥水投资基金的戴利欧先生在“和谐的去杠杆化”一文中 , 对政府和民间的去杠杆化过程做了精彩描述 。文章认为 , 每隔70年左右的一次高负债都伴随着一次经济危机(见图3) , 在这期间工资增长都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 负债增长都大大超过税收能力 。(①在1995年美国住房与城市发展部发布的《国家住房战略》中 , 克林顿提出:“要实现住房自有率在本世纪末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 2004年10月小布什在华盛顿竞选连任的演讲时提出:“任何一个家庭搬进自己拥有的房子都会感到美国比其他国家强” 。 )刘鹤执笔研究报告: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
5.大众的心理都处于极端的投机状态 , 不断提出使自己相信可以一夜致富的理由 。两次危机前的产业神话和收入分配出现的巨大差距 , 往往导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心理状态出现变异 。改变其社会地位的急切心情 , 使大众都开始追求一夜暴富 , 人们宁愿相信各种投机奇迹 , 人类本性中的贪婪和健忘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 没有多少人可以经受泡沫产业的诱惑 , 社会心态浮躁具有普遍性 。在宽松货币环境和以提高杠杆率为实质的金融创新助推下 , 大量举债进行高风险投机 , 产生了巨大的资产泡沫 , 大萧条前主要是股市泡沫 , 这次危机前是房地产泡沫 。正如加尔布雷思所描述的 , 当经济处于过度繁荣状态的时候 , 没有人不相信泡沫会继续膨胀 , 人们不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理性 , 而是找出理由使自己相信盲目冒险的正确性 。可以肯定的是 ,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制度条件下 , 人类这种自我膨胀的说服力量和缺乏理性是导致危机的重要原因 。由此我们也可以提出一个相关的质疑:经济学关于理性人的假设是否具有永恒性?6.两次危机都与货币政策相关联 。在两次危机之前 , 最方便的手段是采取更为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 。大萧条前 , 泛滥的信贷政策引起了股市的泡沫和投机的狂热;在这次危机前 , 美联储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金融放松监管和次级贷款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 使得经济泡沫恶性膨胀 。在经济泡沫导致消费价格上涨的压力下 , 货币当局不得不采取紧缩货币政策 , 从而捅破了泡沫 , 改变了投机者的心理预期 , 使得迟早发生的事终于发生(见图4) 。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 1929年大萧条还没有明确的宏观经济理论指导 , 而本次金融危机则是宏观经济政策长期服从于政治选举目标 。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 货币当局对宏观经济形势都缺乏准确的理解 , 大萧条时期美联储的决策者基本没有总需求管理的意识 , 而这次美联储则对已经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与美国作为储备货币国所应该执行的货币政策认识很不到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