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暴跌的根本性原因

美股暴跌的根本性原因
美股暴跌的根本性原因
作者:智本社受新冠疫情冲击 , 全球金融市场再现“黑色星期一”(3月16日):美国三大股指跌幅均超10% , 美国、巴西、加拿大、埃及股市再次熔断 。今年2月19日美股高点至今 , 德国、法国、俄罗斯、英国、日本、韩国、印度、澳洲及美国三大股指跌幅均超22% 。到目前为止 , 这次股灾尚未构成金融危机(大量银行及公司倒闭及工人失业) , 但正将世界推向危险的边缘 。 这一现象级的表现值得世人警惕与反思 。“里根经济学之父”大卫·斯托克曼认为 , 美国经济与金融已经罹患重疾长达三十年之久 。 在联储和华盛顿的政客们联合操作之下 , 廉价货币、廉价债务、彻底金融化和无节制的投机等等已经严重扭曲了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 。这次大跌美联储再次“立功” 。 美联储大幅度降息 , 直接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零 , 并开启7000亿规模的量化宽松 。美联储“自杀式”救市 , 吓得全球资本仓皇而逃 , 直接陷入流动性黑洞 。给钱都不要 , 给钱更恐慌 , 市场到底在怕什么?市场明白 , 零利率或负利率 , 说明金融脆弱逼近极限 。过去30多年 , 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持续下降 , 资本边际收益率持续走低 。 这就好比一辆挂空挡的汽车 , 任凭怎样踩油门 , 汽车也不会加速 , 只会惯性滑行至停止 , 甚至倒退 。但受搭便车动机驱使 , 收益率递减又反过来倒逼利率下降 。 所以 , 资本边际收益率下降与利率持续下降 , 互为因果 。市场最担心的是 , 零利率或负利率催生大量“劣质需求” 。在信贷市场上 , 有两类企业银行不敢轻易放贷:一种是可以接受极高利率的企业——出现资金链危机 , 亟需资金输血 , 不惜向高利贷借款 。一种是只能接受极低利率、甚至是零利率的企业——说明盈利能力极差 , 无法承受高利率 。只能接受零利率、负利率的企业 , 其收益率已逼近零 。 这种企业其实是劣质企业 , 应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这种贷款需求是劣质的需求 , 属于次级贷款;这种金融资产是用货币饲养的“巨婴” 。这类企业和市场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 , 稍微提高利率或遭遇外溢性风险(疫情、油价崩盘) , 就可能会亏损 , 达到“临界态” , 引发债务危机 。零利率和负利率实施越久 , 债务规模越大 , 经济越脆弱 。 同时 , 利率政策就会被债务风险绑架 , 货币政策会陷入黔驴技穷的境地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 , 美国总统小布什在办公室一脸严肃地问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和财长亨利·保尔森:“我们怎么走到了今天这个地步?”本文从货币政策、货币制度和货币理论三个角度探索金融危机的成因 。01. 货币政策问题:美联储为何投降?我们先将时间线拨回到两个星期前的3月3日 , 美联储宣布紧急降息50个基点 , 联邦基金利率下调至1%~1.25%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声明中“摘录了”1987年格林斯潘回应“黑色星期一”的剧本 。但是 , 接下来的剧本让鲍威尔大跌眼镜 。 连续两次紧急降息 , 创造了连续两次“黑色星期一” , 导致十多个国家股指触发多次熔断 , 引发历史罕见的股灾 。美联储在两周内把所有的子弹打光了 , 启动了美联储史上最大型的救市行动 。 但是 , 世人都在笑鲍威尔是史上最软弱、最悲催的美联储主席 。其实 , 鲍威尔今日陷入黔驴技穷之窘境 , 正是格林斯潘在1987年“黑色星期一”后持续挖的大坑 。1987年10月19日 , 星期一 , 格林斯潘刚替代沃尔克执掌美联储两个月 , 就遭遇股市崩盘 。这一天 ,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开盘后三个小时内 , 狂跌508.32点;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当时大约5000多亿美元的市值瞬间蒸发 , 金融市场恐慌蔓延 。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一” 。第二天 , 全球投资者都在等待这位新的美联储主席能够说点什么或做点什么 。接下来 , 格林斯潘的救市操作 , 堪称“经典之作” 。1987年2月 , 美日德等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巴黎达成了卢浮宫协议 , 以纠正之前的广场协议 。 这次协议的目标是避免美元继续贬值 , 保持国际汇率稳定 。此后 , 美联储实行紧缩政策 , 但是到了10月 , 紧缩政策诱发了金融风险 。 股市大跌前一个星期 , 德国提高了利率 , 国际资本外逃 , 酿成了这次股灾 。星期一当天 , 格林斯潘假装镇定 , 按计划飞往达拉斯;私下却安排同僚在美联储实施救市计划及调配资金 。在达拉斯度过一晚后 , 格林斯潘在星期二股票交易前50分钟对外宣布:“它(美联储)已做好向经济和金融系统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准备 。 ”格林斯潘这一举动 , 刺激市场立即反弹 , 成功收复了57%的失地 , 防止了金融崩溃 。虽然1987年整个10月份 , 全球股市下跌不少 , 纽约下跌22.6% , 伦敦下跌22.4% , 香港下跌45.8% , 悉尼下跌41.8% , 但是格林斯潘实施宽松政策 , 促使股市在1988年第一季度便逆势反弹收复失地;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长高达5.4% 。这是格林斯潘联储生涯赢得声望的第一仗 。当时《福布斯》这样描述:“这是格林斯潘最辉煌的一刻 , 他高举起喇叭 , 告诉银行把钱借给华尔街 , 然后降低短期利率 , 而长期利率也随之下降 。 ”这一仗改变了格林斯潘的职业生涯 , 改变了美联储的货币政策 , 也改变了世界金融走向 。早在60年代格林斯潘奉行的是新自由主义 , 但经历了“黑色星期一”后 , 他有了明显的改变:一、格林斯潘意识到 , 沃尔克时代的通胀风险已经远去 , 金融脆弱性成为美联储头号“敌人” 。二、格林斯潘深感美联储主席手中的权力之大与责任之重 , 他开始尝试与魔鬼做交易 , 用手中改天换日的权力 , 对抗金融的脆弱性 。从此之后 , 格林斯潘努力追求自由裁量权 , 故意模糊政策目标 , 痴迷于与市场博弈 。 聪明绝顶的他 , 利用其强大的驾驭术及模棱两可的语言艺术 , 长期在通货膨胀、金融稳定、政府赤字之间“精准调节” 。 (详见《美国国运 | 一个大危局时代》)弗里德曼曾经批评他:“格林斯潘难以压制自己要精准调节经济的欲望 。 ”格林斯潘的“人治”风格 , 导致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缺乏标准和原则 。 格林斯潘错失了美联储改革的关键一步 , 致使美联储在目标机制上落后于全球央行近20年 。要知道 , 就在1989年 , 新西兰第一个将通胀目标纳入了法律 , 并赋予了中央银行不受政治干扰的权力 。 此后 , 欧洲各国央行跟进 , 纷纷确立了以通胀率为唯一目标的货币政策 。这位“经济沙皇”执掌美联储时间长达18年 , 差一点就成为了史上最伟大的美联储主席 。 但是 , 2008年金融危机推翻了格林斯潘的整个职业生涯的成就 , 也牵出了一条非常明显的危机主线:不对称操作 。1987年黑色星期一后美联储实施宽松政策 , 1988年8月格林斯潘叫停宽松 , 开始实施紧缩 。 但这轮紧缩只加了50个基点 。 此后 , 每一次降息幅度都要大于加息幅度 , 如此利率呈波浪式下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