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真正的“吹哨人”( 二 )

谁是真正的“吹哨人”
而今年的3月12日 , 纽约时报重磅文章《病毒已经无处不在:我们如何把一手好牌拖烂的》详尽报道了这次新冠肺炎中美国最早的吹哨人——西雅图华裔女医生Helen Chu 。传统新闻链条里 , 我们将筛选和传递信息的新闻采访人员称为“守门人” , 但在一个舆论机制完善健康的社会里 , “吹哨人”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从“守门人”到“吹哨人” , 一个社会需要信息流通 , 需要程序正义 , 需要透明公开 , 信息的流畅度和锐度是为了保证程序正义的透明和公众利益的底线不被侵犯 。如果说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是一种善恶、道德上的“钝感” , “吹哨人”则近似于一种对公众利益和人本主义的“锐感” 。这种锐度 , 对疏通信息流脉 , 保持舆论鲜活有着不可替代的功能 。对待历史上的吹哨人 , 铭记当然是首要且必要的一步 。而在“吹哨人”三个字再次被提出的当下 , 我们更应该还“吹哨人”一个纯粹、干净的内核 。社会需要“吹哨人”社会需要“吹哨人” , 需要那个看得到前沿的信息 , 有能力站出来吹响警报的声音 。然而 , 当下的环境是不利于吹哨人诞生和成长的 。若非拥有绝对话语权的意见领袖 , 个人的发声 , 最大的可能性是沉淀到舆论底层 , 而非浮上水面 , 最终沦为信息洪荒中微不足道的一环 。而如前文已说 , “吹哨人”只是普通人 , 是普通人里面的专业人士 , 是拥有公义意识和舆论锐感的普通人 。李文亮是普通人 。他和其他几位“造谣者”从专业立场提炼出一手信息 , 为了公众利益传播出去 , 纵然最初只是在亲友内部小范围传播 , 但仍然受到了压制 。而“听哨人”的使命 , 不是让每一个吹哨人变成人们事后谈论的诸葛亮 , 不是只站在上帝视角去发表悲愤、呼吁纪念 。在一片默哀“英雄”的声音中 , 在对“举报”和“造谣”一类敏感词的言辞、情绪倾注中 , 对“吹哨人”更深的制度层面反思 , 被暂时阻滞了 。如果将注意力过分集中于个人发声权利的表达功能 , 很容易将赞歌止步于“吹哨” 。一方面 , 与建立完善吹哨人制度同样重要的 , 是加强信源核实监管的效率 。 “吹哨”不等同于举报 , 中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以一己私利滥用举报权造成恶果的事例 , 比如文革期间大量恶意举报 , 导致社会信任荡然无存 。没错 , 我们不应当遗忘曾经的每一个吹哨人 , 但相比起神化吹哨行为 , 大放赞歌、哀悼和悲愤 , 更应该提起警示的 , 是站在全局观视角 , 着眼于吹哨人引发的报警机制完善 。“吹哨人”制度的真正致效机制 , 恰在于通过为潜在举报人提供奖励和保护 , 驱动“内部人”释放和扩大信息 , 促使行政机关采取行动 , 继而更进一步利于公众参与 。只有当个人掀起的那一角 , 引发整个公共反响效应的时候 , 哨子才真正被吹响 。参考资料:Gary Martin.(2017).The meaning and origin of the expression: Whistle-blower. The Phrase Finder.Foucault, M. (2019). Power: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 Penguin UK.杨舒婷. (2018). 论吹哨者保护制度之建构.彭成义. 国外吹哨人保护制度及启示. 政治学研究, 000(004), 42-54.作者 | 南风窗采访人员 肖瑶排版 | GINNY图片 | 部分来源于网络南风窗新媒体出品原创 南风窗NFC 2020-03-15 19:38:43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