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中年危机( 二 )

职场中年危机
所以 , 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 , 我们仍可以踩上油门 , 为自己获得足够的成长空间 。 但在此之前 , 我们先得区分两种不同的能力 。有些知识的获取主要依靠智力 , 比如我们大学所学的专业和理论知识 。 而有些则不然 , 它取决于许多外部因素 , 比如性格、经验和视野 。凡通过智力获取的技能 , 我们称之为“硬技能” 。 在经验或实践中获得的技能 , 我们称之为“软技能” 。诸如电脑编程、财务审计、法律咨询、拉小提琴等复杂的技巧 , 都属于“硬技能” , 它们是通过大脑的记忆、推理或计算刻意练习得来的 。 学习“硬技能”需满足三个条件:系统的知识框架、具体的应用场景、刚性的反馈机制 。职场中年危机
前两者不难理解 , 什么是刚性的反馈机制呢?主要指权威的认证 , 比方说考试 。 很多行业都有职称评审与资格证书 , 工程师有工程师证书 , 会计师有会计师考试 , 拉小提琴也得分好几个等级 。 权威认证的目的在于 , 一旦认证通过 , 这些技能就能够快速变现 。但硬技能有个很大的缺点 , 就是学起来比较痛苦 , 你得死记硬背 , 刻意练习 , 这需要足够的精力和脑力 。 所以 , 学习“硬技能”最好趁年轻的时候 , 那是智力的黄金年龄 。 一旦过了这个年纪 , 掌握“硬技能”的难度会成倍增加 。但是“软技能”不同 , 它们大多来自后天因素 。 你的经验越丰富 , 眼界格局就越宽 , 你的资历越深 , 待人接物就越成熟 。 像管理能力 , 沟通能力 , 社交能力甚至写作能力 , 均受到年龄和经验等方面的影响 , 它们本质上都属于“软技能” 。职场中年危机
学习“软技能”缺乏刚性的反馈机制 , 不需要特别的知识体系 , 也没有具体的应用场景 , 它往往是潜移默化 , 润物无声的 。 “软技能”是人人都能学 , 人人都得学的 , 只是掌握的程度不同罢了 。当然 , 这不是说学习“软技能”不需要技巧和悟性 , 只是说它没有标准化的学习方法与衡量标准 。 即便在同样的环境与学历背景下 , 两个人的成长轨迹也可能完全不同 。 有人不断升迁 , 有人到达一定高度后就停滞不前 。 之所以产生这些差异 , 就是由各自的“软技能”决定的 。职场中年危机
一个人的年龄越大 , “软技能”对他就越重要 。 很多时候 , “软技能”能够弥补“硬技能”的不足 。 提高软技能的途径有很多 , 阅读、培训、大量的实践 , 向牛人大咖请教等等 , 都是有效的办法 。 “软技能”的优点是学习门槛低 , 缺点是反馈速度慢 , 你不能指望读了几本书或听了几堂课就能学会管理团队 , 因为“软技能”的培养来自我们的经验 , 而经验和悟性都是因人而异的 。职场中年危机
那是否意味着人到中年就不需要学习“硬技能”了呢?并非如此 。 因为学习一门“硬技能”是打破认知局限最激进 , 却也是最有效的途径 。所以 , 如果你接近或已超过35岁 , 可以问问自己 , 还有哪些知识是自己能学的?这些知识必须很难学 , 难到超出了你以往的任何经验 。 比方说 , 你可以学一门外语 。 如果你是文科毕业的 , 不妨学习一下高等数学 。 如果你是理科毕业的 , 不妨尝试尝试摄影或弹钢琴 。职场中年危机
你可能会问 , 都三十多岁的人了 , 学这些有啥用 , 将来又不可能以此为职业 。 再说脑子也不灵光了 , 学起来多累啊 。其实不然 , 学习这些“硬技能”不代表你将来要以此为业 , 而是构建一套独特的思维体系 , 用它来对冲你日益僵化的既有认知 , 同时试探自己的能力边界 。注意是构建思维体系 , 而不是简单的长长见识 。 学习“硬技能” , 就是在你原有的知识大厦旁边另起炉灶 , 给认知能力装上新的引擎 。 只有彻底地学习新知识 , 才能让你走出“自动驾驶模式” , 开启全新的增强回路 , 从而看到前方道路更多的可能性 。职场中年危机
再说了 , 既然我们的职业生涯还有三十多年时间 , 谁敢说今天新学的知识 , 以后就用不上呢?所以 , 只有当一个人主动拒绝成长的时候 , 成长才会拒绝他 。 一个人能够走多远 , 取决于他想看到多远的风景 。


推荐阅读